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功能降低、胃排空延迟及其他因素有关,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包括LES压力降低及相关结构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有食管蠕动异常和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功能降低涉及黏膜屏障受损和修复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由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致胃排空障碍并影响反流;其他因素包含饮食、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及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1.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正常情况下,LES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LES压力降低时,如某些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等)影响,或食管裂孔疝导致LES解剖结构被破坏,就容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例如,食管裂孔疝患者,部分胃组织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使LES周围结构改变,压力降低,胃内容物更易反流至食管。
2.LES相关结构异常:除压力因素外,LES周围的膈肌脚、膈食管韧带等结构异常也可能影响其功能。比如,膈肌脚对LES的钳夹作用减弱时,LES抗反流的屏障功能受损,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异常:正常的食管蠕动可以将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及时清除。当食管蠕动减弱时,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本身有所减退,或者某些疾病(如硬皮病等)导致食管蠕动受损,就会使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例如硬皮病患者,由于食管平滑肌萎缩,蠕动功能明显下降,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可以中和反流至食管的胃酸,并且有清洗食管的作用。如果唾液分泌减少,如一些药物副作用(抗胆碱能药物等)导致唾液分泌不足,或者老年人唾液腺功能减退,就会减弱对食管的保护作用,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几率。
三、食管黏膜防御屏障功能降低
1.黏膜屏障受损:食管黏膜的上皮屏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等可以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的损伤。当长期吸烟、饮酒,或者经常食用刺激性食物时,会损伤食管黏膜的上皮屏障。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其正常结构,使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容易患反流性食管炎。
2.修复能力下降:食管黏膜在受到反流物刺激后需要进行修复,若机体本身修复能力下降,如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细胞修复能力减弱,就会使食管黏膜难以有效修复受损部位,进而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四、胃排空延迟
1.胃排空障碍原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某些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等可导致胃排空延迟。例如,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的排空功能,使胃内食物潴留,胃内压升高,从而增加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可能性,引发反流性食管炎。
2.对反流的影响:胃排空延迟使得胃内食物停留时间延长,发酵产生更多气体,进一步升高胃内压力,促使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进入食管,长期如此就会造成食管黏膜的炎症损伤。
五、其他因素
1.饮食因素:高脂肪饮食、巧克力、咖啡等可使LES压力降低,促进反流。比如,大量食用高脂肪食物后,血液中脂肪含量升高,可能影响LES的张力,导致反流发生。此外,过食、暴饮暴食会使胃内压升高,也容易引发反流。
2.生活方式因素:肥胖人群腹内压增高,容易促进胃内容物反流。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影响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和LES功能,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风险。另外,睡前吃东西、弯腰等姿势也可能诱发反流,因为这些行为改变了身体的体位,不利于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3.年龄和性别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食管清除作用降低等生理功能下降,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性别方面,虽然总体上男女发病率差异不是特别显著,但有研究发现部分人群中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如妊娠、更年期等)由于激素变化等因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例如,妊娠期间,由于孕激素水平升高,LES压力降低,且增大的子宫压迫胃部,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能影响食管和胃的相关功能,增加发病风险。
4.疾病因素:除了前面提到的食管裂孔疝、硬皮病、糖尿病等疾病外,某些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胃的排空或反流相关机制引发反流性食管炎。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也可能间接增加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