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血需重视,先区分便血颜色,鲜红色多为肛门直肠病变,暗红色或黑色多提示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大量出血且部位靠上,同时观察伴随腹痛、腹泻等症状;然后及时就医,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再根据病因处理,内痔轻度调整生活方式,中重度可能手术;肛裂急性保守治疗,慢性可能手术;直肠息肉儿童内镜下切除,成人也需内镜下切除防恶变;肠道肿瘤根据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等治疗,总之要及时判断、就医检查并针对病因处理。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1.区分便血颜色
若为鲜红色便血,常见于肛门直肠部位的病变,如内痔出血,一般是在排便后滴血,血液不与粪便混合;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量较少,同时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对于儿童出现鲜红色便血,要考虑是否有直肠息肉等情况,儿童直肠息肉可能表现为便后滴血,息肉较大时可能脱出肛门外。
若为暗红色或黑色便血,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量大且出血部位较靠上。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作用后会变成黑色,表现为黑便;结肠部位的肿瘤等病变也可能导致暗红色便血,但相对上消化道出血颜色稍鲜艳些。对于老年人出现暗红色或黑色便血,要高度警惕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
2.观察伴随症状
伴随腹痛的情况,如果便血伴有右下腹隐痛,要考虑是否为肠结核等疾病;若便血伴有左下腹痛,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相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腹痛的意义不同,儿童腹痛伴便血要排查肠套叠等急腹症,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
伴随腹泻的情况,便血伴有腹泻多见于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表现为脓血便、腹痛、腹泻;也可见于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等。对于长期腹泻伴便血的患者,要考虑肠道肿瘤的可能。
二、及时就医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腹部触诊,了解腹部是否有压痛、肿块等情况。对于肛门直肠部位的检查,会进行肛门指诊,这对于发现直肠肿瘤、肛裂、内痔等病变非常重要。儿童进行肛门指诊时要轻柔操作,避免引起患儿不适。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情况,通过血红蛋白的数值判断贫血的程度。如果便血导致慢性失血,血红蛋白会降低。对于儿童,要关注其血红蛋白下降情况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粪便常规检查: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等。如果粪便中有大量红细胞,提示消化道出血;如果同时有白细胞,提示可能有肠道感染。
3.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上消化道是否有溃疡、肿瘤等病变;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可能会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肠道内的息肉、肿瘤等病变。对于儿童不配合结肠镜检查的情况,可能会考虑进行钡剂灌肠检查,但有一定局限性。CT检查对于发现肠道外的病变如腹腔内的肿瘤转移等有帮助。
三、根据病因进行处理
1.内痔出血
轻度内痔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于儿童内痔,要注意避免其长时间蹲便。
中度或重度内痔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但手术要根据患儿或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2.肛裂
急性肛裂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坐浴(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同时调整饮食,保持大便软化。儿童肛裂保守治疗时,要注意坐浴的温度适中,避免烫伤。
慢性肛裂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直肠息肉
儿童直肠息肉多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手术相对简单,术后恢复快。对于成人直肠息肉,也要及时在内镜下切除,防止息肉恶变。
4.肠道肿瘤
如果是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对于老年人肠道肿瘤,要考虑其身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等治疗方式。
5.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胃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需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同时要注意止血治疗。如果出血量大,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止血等操作。
总之,大便血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应及时根据便血的颜色、伴随症状等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