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双侧筛窦炎是发生在双侧筛窦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和鼻腔疾病影响(鼻息肉、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有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鼻窦CT、鼻窦MRI)和前鼻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抗生素、鼻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冲洗和手术治疗;预后方面多数可治愈,否则可能有并发症,预防需增强抵抗力、积极治疗鼻腔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侵入筛窦引发炎症。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未及时控制,病原体可蔓延至筛窦。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因细菌感染导致双侧筛窦炎。
病毒感染:如感冒病毒感染,初期可能引起鼻腔黏膜炎症,进而波及筛窦。病毒感染可能破坏鼻腔黏膜的屏障功能,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创造条件。
2.鼻腔疾病影响
鼻息肉:鼻息肉可阻塞筛窦的开口,导致筛窦引流不畅,从而引发炎症。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鼻息肉都可能成为双侧筛窦炎的诱因。例如,长期存在的鼻息肉会使筛窦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逐渐积聚引发感染。
变应性鼻炎:过敏体质的人患变应性鼻炎时,鼻腔黏膜处于水肿状态,也会影响筛窦的引流,增加双侧筛窦炎的发病风险。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双侧筛窦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双侧鼻腔均可出现鼻塞,程度可轻可重。如果是因鼻息肉等阻塞引起的,鼻塞可能较为严重且持续。儿童双侧筛窦炎时,鼻塞可能影响呼吸,导致睡眠时张口呼吸等情况。
流涕:可出现流脓涕,儿童患者可能不会擤鼻涕,导致鼻涕倒流至咽部。
头痛:筛窦炎引起的头痛具有一定特点,可能表现为前额部疼痛,儿童患者表述可能不太准确,常表现为哭闹、用手按压头部等。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成人患者发热相对较有规律,但也可能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无力,影响日常活动,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振、不爱玩耍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双侧筛窦炎的重要手段。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地看到双侧筛窦的黏膜是否增厚、有无积液等情况。例如,可见筛窦黏膜增厚超过4mm,或有液平面等异常表现。儿童进行鼻窦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防护,但在明确诊断疾病的必要性下,该检查是可行的。
鼻窦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怀疑有筛窦肿瘤等与炎症鉴别时可能会用到。但一般筛窦炎首选鼻窦CT检查。
2.前鼻镜检查:可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如有无鼻息肉、黏膜充血肿胀等表现,但前鼻镜检查对筛窦炎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双侧筛窦炎,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例如,对于轻度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等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但具体药物选择需由医生根据药敏等情况决定。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水肿,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遵循医生的指导。
2.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压力过大引起不适。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存在明显解剖结构异常(如鼻息肉阻塞等)的双侧筛窦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术等,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和风险。
五、预后及预防
1.预后
大多数双侧筛窦炎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病情反复发作,可能会导致慢性筛窦炎等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儿童患者如果双侧筛窦炎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面部发育等,需积极治疗。
2.预防
增强抵抗力: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儿童要注意营养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积极治疗鼻腔疾病:及时治疗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等鼻腔疾病,避免其引发双侧筛窦炎。儿童变应性鼻炎要规范治疗,控制过敏症状,降低双侧筛窦炎的发病风险。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变应性鼻炎患者,明确过敏原后要尽量避免接触。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