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通过临床表现(呕血黑便、便血情况)、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内镜检查(胃镜、结肠镜)、影像学检查(腹部CT及CTA、选择性血管造影)来判断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可依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区分,实验室检查能反映出血相关血液变化,内镜可直接观察病变,影像学有助于发现血管等病变及明确出血部位。
一、临床表现判断
(一)呕血与黑便
1.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人群消化道出血时呕血与黑便表现可能有差异,但核心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后,呕血多呈棕褐色咖啡渣样,若出血量大,可呕鲜红色血;黑便呈柏油样,是血红蛋白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这是消化道出血较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常出现黑便,下消化道出血若出血速度较慢,也可能出现黑便。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酒、吸烟人群可能本身有胃肠道黏膜损伤基础,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且出血后呕血黑便表现可能受原有胃肠道状态影响。
3.病史相关: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患者,出现呕血黑便首先考虑溃疡出血;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病史患者,要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此类患者呕血常为大量鲜红色血,黑便也较严重。
(二)便血情况
1.下消化道出血便血特点:下消化道出血时便血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在肠道停留时间。若出血部位低、出血量较大,便血可为鲜红色,可表现为便中带血、便后滴血或全为鲜血便;若出血部位高、出血量较少且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便血颜色可较暗。
2.与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区别: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先有呕血及黑便,而后可能有便血,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可通过便血颜色、出血方式等初步区分上下消化道出血。
二、实验室检查判断
(一)血常规
1.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会下降,急性出血早期,因血液浓缩,可能下降不明显,需动态观察。一般来说,出血量较大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进行性降低。不同年龄人群对贫血耐受不同,儿童及年轻人可能在血红蛋白下降幅度不是特别大时就出现较明显头晕、乏力等症状,而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轻微贫血就可能加重病情。
2.白细胞计数:消化道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常可升高,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内开始升高,可升至(10-20)×10/L,出血停止后逐渐恢复正常。
(二)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意义:粪便隐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微量血液,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色原物质而显色,从而检测出隐血。若试验呈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但需排除进食动物血、肝等食物及铁剂等药物影响。
三、内镜检查判断
(一)胃镜检查
1.检查时机:一般在消化道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胃镜检查,此时胃黏膜炎症水肿较轻,能更清晰观察病变部位。对于年龄较大患者,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若患者心肺功能较差,需谨慎评估检查风险。
2.可发现的病变: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黏膜情况,可发现溃疡、糜烂、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病变,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比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见溃疡底部有血管显露或有凝血块附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见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表现。
(二)结肠镜检查
1.检查时机:下消化道出血时,结肠镜检查可在出血后尽快进行,有助于发现结肠及直肠部位病变。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充分准备下进行结肠镜检查,要注意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紧张不配合影响检查。
2.可发现的病变:能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发现结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出血病变,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可看到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表现导致出血。
四、影像学检查判断
(一)腹部CT及CT血管造影(CTA)
1.CT检查:可了解腹部脏器形态结构,对于某些消化道出血,能发现占位性病变等,但对于少量缓慢出血可能不太敏感。在儿科患者中,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根据体重等调整检查参数。
2.CTA:能显示血管形态,对于血管性消化道出血,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可发现血管异常情况,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的血管病变。
(二)选择性血管造影
1.检查原理:通过导管选择性插入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等血管,注入造影剂,可发现造影剂外溢现象,从而确定出血部位,一般适用于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的情况。对于老年人,血管条件可能较差,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