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是气与血都不足的病理状态,有面色、身体、精神、毛发肌肤等表现,由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失血过多等形成,可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调理,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气血两虚的常见表现
面色方面:气血两虚者面色多表现为苍白或萎黄,因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失去正常的红润色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气血两虚可能面色无光泽、萎黄,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外观表现;成年人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可能影响日常的精神面貌,给人一种憔悴之感;老年人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可能会加重其衰老相关的外观呈现。
身体状态方面:会感觉身体乏力、疲倦,因为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血不足则不能滋养机体,所以会有全身倦怠的感觉。在生活方式上,若本身生活不规律、长期劳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乏力疲倦感;对于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等患者,由于疾病长期消耗,也较易出现气血两虚导致的乏力疲倦。
精神状态方面:常表现为头晕、心悸,头晕是因为气血不能上充于脑,心悸是因为气血不足,心脏失于滋养。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可能因月经、生育等因素更容易出现气血两虚相关的头晕心悸,若女性长期月经量过多而未得到有效调理,就易导致气血两虚出现头晕心悸;男性若有过度劳累、熬夜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气血两虚出现头晕心悸。
毛发肌肤方面:毛发可能干枯、易脱落,肌肤也会变得干燥。儿童气血两虚可能影响毛发的正常生长,出现头发稀疏、枯黄等;成年人气血两虚肌肤干燥可能影响皮肤的弹性和光泽,加速皮肤衰老;老年人气血两虚毛发干枯、肌肤干燥情况可能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气血生成和滋养能力下降。
气血两虚的形成原因
营养不良因素:长期饮食不均衡,比如挑食、节食等,会导致身体缺乏造血所需的营养物质,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儿童若存在挑食、偏食的情况,会影响营养的摄入,从而容易出现气血两虚;成年人长期节食减肥,若不注意营养均衡补充,也易引发气血两虚;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若饮食结构不合理,也会出现营养不良导致气血两虚。
慢性疾病因素:一些慢性疾病会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例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气血的生成和代谢;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等情况会导致营养物质丢失,气血生成不足;糖尿病患者长期代谢紊乱,也会影响气血的正常生成和运行。
失血过多因素:外伤失血、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都会导致血液大量流失,进而引起气血两虚。女性月经过多是常见的失血情况,若月经量过多且持续时间长,未及时调理,就会耗伤气血;产后女性若出血较多,若没有良好的调养,也易出现气血两虚;外伤大量失血后,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补血等处理,也会导致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的调理与注意事项
饮食调理:可以多吃一些补气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菠菜等。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桂圆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猪肝富含铁等营养物质,有助于补血;菠菜含有丰富的铁和维生素等,对补血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人群在饮食调理上需注意,儿童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营养均衡,避免挑食;成年人要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摄入;老年人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可将上述补气血食物做成适合老年人消化的形式,如红枣桂圆粥等。
生活方式调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是身体进行气血修复和生成的重要时间。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要求越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气血的生成和身体发育;成年人要避免熬夜,保证7-8小时的有效睡眠时间;老年人也要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晚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要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儿童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老年人运动要缓慢、适度,避免剧烈运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属于特殊人群,若出现气血两虚,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因为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还关系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营养剂,但要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如患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出现气血两虚,在调理时要在治疗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兼顾气血的补充,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患有糖尿病的气血两虚患者在饮食调理时要注意控制血糖,选择升糖指数相对较低的补气血食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