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常见妇科症状,分原发和继发,主要表现为经期下腹痛等,妇科检查多无异常,对症治疗为主;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炎症,症状多样,妇科检查有相应体征,主要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二者在定义病因、症状表现、体征检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对不同人群影响等方面有区别。
一、定义与病因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器官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妇女很少发生盆腔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病原体为外源性病原体及内源性病原体,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
二、症状表现
痛经:主要症状为下腹部疼痛,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原发性痛经在青少年期常见,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逐渐减轻,部分在生育后可缓解。
盆腔炎:症状差异较大,轻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若病情严重可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寒战、头痛、食欲缺乏。月经期发病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若有腹膜炎,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若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若在腹膜外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三、体征检查
痛经:妇科检查通常无异常发现。
盆腔炎:妇科检查时若为盆腔炎性疾病体征,子宫颈可有举痛;子宫体增大、压痛、活动受限;附件区有压痛,若有输卵管卵巢脓肿,可触及压痛明显的包块,边界不清,不活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阴道可见脓性臭味分泌物;后穹窿饱满、有触痛,宫颈举痛。
四、诊断方法
痛经:主要依据病史、月经周期、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的特征性表现,结合妇科检查多无阳性体征可做出初步诊断,需排除其他引起盆腔疼痛的疾病。
盆腔炎: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做出初步诊断,此外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有助于诊断;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必要时可进行超声检查,若有盆腔积液、输卵管增粗等表现支持盆腔炎的诊断,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情况并取活检做病原学检测。
五、治疗原则
痛经:主要是对症治疗,以止痛、镇静为主。对于原发性痛经,可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月经期间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疼痛不能忍受时可辅以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产生,防止过强子宫收缩和痉挛,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对于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引起痛经的盆腔器质性疾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盆腔炎: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经恰当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绝大多数盆腔炎性疾病能彻底治愈。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为经验性、广谱、及时及个体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抗生素或静脉输液抗生素治疗。若有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脓肿持续存在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痛经和盆腔炎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育龄期女性盆腔炎相对多发。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经期卫生等可能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而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加重痛经症状。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再次发生盆腔炎的风险增加,痛经一般不影响生育,但继发性痛经可能影响生育,需及时诊治。特殊人群如孕妇若发生盆腔炎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老年女性若出现类似症状也需警惕是否有其他器质性病变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