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过度节食或挑食、嗜食生冷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情志方面长期忧思过度、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脾胃气机运化;体质方面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会致脾胃功能减弱;疾病方面慢性疾病影响、术后或病后调理不当会损伤脾胃功能,这些因素均可引发脾虚及相关症状。
过度节食或挑食:长期过度节食会使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生理需求,影响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而挑食会导致机体不能获取全面均衡的营养,使得脾胃消化的食物种类单一、营养不均衡,长此以往容易损伤脾胃,引发脾虚。例如,一些为了减肥而长期节食的人群,很容易出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脾虚的表现。对于儿童来说,如果长期挑食,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脾胃不能充分运化吸收营养,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出现脾虚相关症状,如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等。
嗜食生冷寒凉之品:生冷寒凉的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比如经常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冰淇淋、生鱼片等,寒邪容易停滞在脾胃中,阻碍脾胃的正常运化。在夏季,很多人喜欢大量进食冷饮,这就容易导致脾胃受寒,影响消化功能,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脾虚的情况。对于女性而言,在经期或产后如果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更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虚症状。儿童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若经常吃生冷食物,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长期下去也会引发脾虚。
情志因素
长期忧思过度: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的忧虑、思考过度会影响脾胃的气机运化。当人处于长期忧思状态时,会导致脾胃气机郁结,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例如,一些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繁多的成年人,长期处于忧思状态,容易出现食欲减退、腹胀、大便溏稀等脾虚表现。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学习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忧虑的情绪中,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也是儿童脾虚的一个常见原因。
情绪波动过大:突然的大怒、悲伤等强烈情绪变化也会影响脾胃。比如大怒时,肝气横逆,会克伐脾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过度悲伤时,也会损伤脾胃之气。例如,一些人在遭遇重大挫折、极度悲伤时,会出现不思饮食、胃脘胀满等脾虚症状。在女性群体中,情绪波动过大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等因素相互影响,加重脾虚的症状,如月经不调同时伴有脾虚的表现等。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如果受到惊吓或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也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虚,出现睡眠不安、消化不良等问题。
体质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有些人天生脾胃功能就比较薄弱,这与遗传等先天因素有关。例如,父母体质较弱,脾胃功能欠佳,可能会导致子代在出生时就存在脾胃功能相对不足的情况。这类人群从出生后就容易出现消化吸收不良的问题,比如婴儿期可能出现吐奶、腹泻等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也更容易出现脾虚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容易疲劳等。对于先天禀赋不足的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脾胃的养护,否则很容易出现脾虚相关病症,影响身体健康。
年老体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胃功能也不例外。老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消化能力下降,容易出现脾虚。例如,老年人常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状,这都是脾虚在老年人群中的常见表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脾胃的阳气渐衰,气血生化不足,导致脾胃运化无力。对于老年脾虚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饮食的调理,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以维护脾胃功能。
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会损伤脾胃功能。比如患有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疾病时,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以慢性胃炎为例,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影响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等脾虚相关症状。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疾病的长期消耗,身体的气血津液生成不足,也会进一步加重脾虚的情况。儿童如果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导致脾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术后或病后调理不当:手术后或者大病初愈的人群,身体比较虚弱,脾胃功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如果此时调理不当,比如过早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营养摄入不均衡,就容易损伤脾胃。例如,一些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在术后初期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时,如果进食了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脾虚。病后身体虚弱的人群,若没有进行合理的饮食调养和休息,脾胃功能不能及时恢复,也会出现脾虚的表现,如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儿童在病后或术后的调理同样重要,如果调理不当,也容易出现脾虚,影响身体的恢复和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