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窦炎是儿童常见上呼吸道疾病,按病程分急、亚急、慢性,病因有感染、解剖、过敏等,有局部和全身症状,诊断靠症状体征、影像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需预防,儿童护理要注意多方面。
一、定义与分类
小儿鼻窦炎是儿童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亚急性鼻窦炎(病程12~24周)和慢性鼻窦炎(病程>24周)。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多由病毒、细菌或真菌引起,常见病原体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2.解剖因素:小儿鼻窦窦口相对较大,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连续,鼻腔炎症易波及鼻窦。且鼻窦发育尚未完善,上颌窦、筛窦等在儿童时期较为容易发生炎症。
3.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引流,从而诱发鼻窦炎。过敏体质的儿童患鼻窦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4.其他因素:如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后鼻孔,影响鼻窦通气和引流;鼻腔异物、腭裂等先天性畸形也可能增加小儿鼻窦炎的发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可影响儿童呼吸,尤其在睡眠时可能出现张口呼吸。
流涕:可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急性鼻窦炎时流涕症状较为明显。
嗅觉减退:炎症累及嗅觉区域时可出现嗅觉减退,但儿童往往较难准确表达。
头痛: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会主诉头痛,不同鼻窦的炎症引起的头痛部位有所不同,如上颌窦炎可表现为面颊部胀痛,额窦炎可表现为前额部疼痛等。
2.全身症状:儿童可能出现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咳嗽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还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
四、诊断
1.症状与体征: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了解儿童的症状表现,如鼻塞、流涕等,检查鼻腔黏膜情况、鼻窦区域有无压痛等。
2.影像学检查:
鼻窦CT:可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炎症范围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但需注意儿童对辐射的耐受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鼻窦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CT的补充检查,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鼻窦炎时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
鼻腔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五、治疗
1.一般治疗
鼻腔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鼻喷雾剂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分泌物,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鼻窦引流。儿童鼻腔冲洗时需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
体位引流:根据不同鼻窦的位置,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
2.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炎症水肿,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和剂量。
抗生素:仅在明确有细菌感染时使用,如存在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但需严格遵循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生素。
黏液促排剂:可促进鼻窦内分泌物排出,改善鼻窦通气,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3.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仅在经过规范保守治疗无效、存在严重的解剖畸形(如腺样体肥大严重阻塞后鼻孔等)等情况下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六、预防措施
1.增强免疫力:让儿童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2.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体质的儿童,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可通过室内定期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式减少过敏原接触。
3.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注意室内通风。及时治疗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防止病情迁延发展为鼻窦炎。
4.正确擤鼻:教会儿童正确的擤鼻方法,避免用力擤鼻导致鼻腔分泌物逆行进入鼻窦。
5.及时治疗鼻腔疾病:积极治疗儿童的鼻腔异物、腺样体肥大等疾病,防止影响鼻窦引流。
七、特殊人群(儿童)护理要点
1.年龄因素:婴幼儿鼻窦炎护理时要特别注意鼻腔冲洗等操作的轻柔,避免损伤鼻黏膜。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需密切观察其呼吸、精神状态等变化。
2.生活方式: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合理安排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3.用药注意:儿童使用药物需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等调整剂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4.病情监测:密切监测儿童的症状变化,如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若病情无好转或出现加重迹象,如高热不退、头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