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有血不一定是胃出血,其原因包括上消化道其他部位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逆流入胃等;可通过病史询问、临床表现特点和辅助检查来鉴别是否为胃出血;出现呕吐有血应立即停止进食进水并送医,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呕吐有血不一定就是胃出血
呕吐有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表现,但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胃出血。引起呕吐有血的原因有多种情况。
(一)上消化道其他部位出血导致
1.食管病变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常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患者。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从而使食管静脉丛淤血、曲张,一旦曲张的静脉破裂就会引起呕血。例如,在一些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的患者中,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等原因引起。当剧烈呕吐时,腹内压和胃内压急剧升高,导致食管贲门连接处的黏膜撕裂,引起出血,这种情况在频繁呕吐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比如患有神经性呕吐或者暴饮暴食后频繁呕吐的人。
2.十二指肠病变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也可能导致呕吐有血。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速度较快,血液可能会经胃呕出表现为呕吐有血。比如一些有长期饮食习惯不良,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二)下消化道出血逆流入胃导致呕吐有血
虽然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主要表现为便血,但如果下消化道出血量较大,血液可能会反流入胃,然后随呕吐排出,表现为呕吐有血。例如,某些肠道血管畸形、肠道肿瘤等引起的大量出血情况。
二、如何鉴别是否为胃出血
(一)病史询问
1.胃部基础疾病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病史。如果患者有长期胃溃疡病史,那么呕吐有血时胃出血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比如一位患有胃溃疡多年的患者,出现呕吐有血症状,胃出血的概率较高。
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胃黏膜受到损伤,容易发生胃出血。
2.其他系统疾病史
对于有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史的患者,要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因为肝硬化会导致门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二)临床表现特点
1.出血颜色与量
胃出血时,如果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较少,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吐物可呈咖啡色;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呕吐物多为鲜红色。而如果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往往出血量大,多为鲜红色呕吐物。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如果量大也可能表现为鲜红色呕吐物。
2.伴随症状
胃出血患者可能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胃溃疡患者多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出血前疼痛可能加重,出血后疼痛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有空腹痛、夜间痛等表现。而食管病变引起的出血可能伴有吞咽困难等症状,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多伴有肝硬化的其他表现,如腹水、黄疸等。
(三)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有溃疡、糜烂、静脉曲张、肿瘤等病变以及出血部位。例如,通过胃镜可以清晰看到胃内溃疡面是否有血管暴露,从而判断是否为出血原因。
2.粪便隐血试验
如果呕吐有血的患者同时伴有黑便,进行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有消化道出血。但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出血部位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等。
三、呕吐有血的应对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一般应对措施
一旦出现呕吐有血症状,患者应立即停止进食进水,保持安静,避免紧张焦虑。家属应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就诊。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呕吐有血情况较为紧急,可能是由于误食腐蚀性物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原因引起。儿童不会准确表达病情,家属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呕吐物情况等。比如婴幼儿出现呕吐有血,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幽门肥厚等疾病,应尽快送医,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
2.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呕吐有血,要考虑多种可能病因,如动脉硬化导致的血管病变引起的出血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应尽快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相应治疗。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并发症。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呕吐有血情况较为特殊,要考虑妊娠相关疾病引起的可能,同时也要考虑消化系统疾病。由于涉及胎儿安全,在检查和治疗时要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和药物,例如胃镜检查在妊娠期的选择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方式来明确病因并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