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与脾胃虚寒在症状表现、舌脉诊断依据及病因病机上均有差异。脾胃湿热消化道有胃脘胀满灼热、食欲减退等,全身有身体困重等,舌脉为黄腻苔、滑数脉,因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致湿热困阻脾胃;脾胃虚寒消化道有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全身有怕冷倦怠等,舌脉为淡白苔、迟缓脉,因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致脾胃阳气不足。
一、症状表现差异
(一)脾胃湿热
1.消化道症状:
患者常出现胃脘部胀满不适,有灼热感,尤其在进食后可能更为明显。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脾胃湿热患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有黏液附着等表现。还会有食欲减退的情况,但又可能伴有口中黏腻不爽,口渴但不想喝水,即使喝水也觉得水喝进去后不能缓解口渴感。大便方面多表现为黏腻不爽,排便不畅,黏在马桶上不容易冲净,这是因为湿热内蕴,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和肠道的传导功能。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若出现脾胃湿热,可能会有厌食、口臭,同时可能伴有腹部胀满,部分儿童可能因湿热影响睡眠,出现睡眠中躁动不安等情况。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脾胃湿热,因为这类食物容易滋生湿热之邪困阻脾胃。
2.全身表现:可能会有身体困重,尤其是头部感觉昏沉,像裹了一层东西一样,这是由于湿邪阻滞气机,阳气不展所致。舌苔多表现为黄腻苔,舌质红,脉象多见滑数脉,滑脉提示有湿邪,数脉提示有热象。
(二)脾胃虚寒
1.消化道症状:胃脘部隐隐作痛,疼痛性质为喜温喜按,也就是用热毛巾热敷或者按压胃脘部时疼痛可以缓解。食欲减退较为明显,并且喜欢吃温热的食物,吃凉的食物后会加重胃脘部的不适。大便稀溏,质地较清稀,甚至可能出现完谷不化的情况,即大便中能看到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这是因为脾胃虚寒,脾胃的腐熟和运化功能减弱,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
儿童脾胃虚寒时,可能会有面色萎黄,精神相对不振,胃脘部受凉后疼痛加重等表现。对于生活方式上平时喜好寒凉饮食、过度劳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脾胃虚寒。
2.全身表现:怕冷,尤其是四肢容易发凉,这是因为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四肢。精神状态多为倦怠乏力,因为阳气虚弱,推动气血运行的力量不足。舌苔多表现为淡白苔,舌质淡,脉象多见迟缓脉,迟缓脉提示阳气不足,气血运行缓慢。
二、舌脉等中医诊断依据差异
(一)脾胃湿热
1.舌苔:典型表现为黄腻苔,黄色代表有热象,腻苔提示有湿邪,黄苔和腻苔同时出现说明湿热内蕴于脾胃。例如通过对大量脾胃湿热患者的观察,黄腻苔的出现率较高,它是脾胃湿热在舌象上的重要体现。
2.脉象:滑数脉较为常见。滑脉是因为湿邪内盛,气血受到湿邪的阻滞,脉气往来不畅但又有一定的流利度;数脉是因为有热邪,热邪逼迫气血运行加快,所以脉搏跳动频数。不同年龄人群脉象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气血相对浅薄,脉象可能相对更为细数但仍有滑数的特点;对于老年人群,脾胃湿热时脉象可能相对迟缓但结合黄腻苔等表现仍可判断为湿热。
(二)脾胃虚寒
1.舌苔:淡白苔,白色主寒,淡白苔说明阳气不足,不能温养气血,使舌质呈现淡白色。同时舌质淡,也是阳气虚弱,气血不充的表现。
2.脉象:迟缓脉,迟脉是因为阳气不足,脉搏跳动缓慢,缓脉是脉搏跳动的频率和节律相对缓慢且和缓。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出现脾胃虚寒时,脉象迟缓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对于女性,尤其是经期前后的女性,脾胃虚寒时脉象迟缓可能伴有经血色淡等表现。
三、病因病机差异
(一)脾胃湿热
1.病因: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比如长期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湿邪侵袭人体,然后郁而化热;或者是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蛋糕、奶茶等,滋生湿热,内蕴脾胃。从年龄因素看,儿童饮食若不规律,过度食用零食等,也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湿热内生;对于老年人群,脾胃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如果饮食不注意,也容易出现脾胃湿热。
2.病机:湿热之邪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热为阳邪,易灼伤津液,湿热相互胶结,导致脾胃的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出现一系列消化道及全身的症状。
(二)脾胃虚寒
1.病因:多由脾胃阳气不足所致,可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之物,如长期大量食用冷饮、生鱼片等,损伤脾胃阳气;或者是过度劳累,耗伤正气,导致脾胃阳气受损;还有素体阳虚,先天脾胃功能较弱,容易出现脾胃虚寒。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先天脾胃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若喂养不当,过度喂食寒凉食物,容易导致脾胃虚寒;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脾胃阳气渐弱,也容易出现脾胃虚寒。
2.病机:脾胃阳气不足,温煦功能减弱,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阳气不足,不能温养中焦,所以出现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等表现;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全身,所以出现怕冷、四肢发凉等全身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