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粉尘暴露于矿山开采、建筑行业、铸造行业等,粉尘特性中粒径小于5微米的易深入肺部,化学成分里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致尘肺病,且防护措施缺乏,个体防护装备使用不足、工作环境通风设施不完善,这些因素增加了患尘肺病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病史人群受影响有差异。
一、生产性粉尘的暴露
1.矿山开采:
金属矿山和非金属矿山开采是尘肺病的重要诱因。例如,煤矿开采过程中,矿工长时间接触煤尘,煤尘中的粉尘颗粒被吸入肺部。煤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等成分会对肺部组织造成损害。研究表明,在煤矿井下作业环境中,空气中煤尘的浓度如果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矿工患尘肺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的矿工都可能暴露于这种环境中,年轻矿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肺部的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粉尘的侵害;而老年矿工由于长期积累的粉尘暴露,肺部已经存在一定的基础病变,患尘肺病的几率也会升高。
2.建筑行业:
在建筑行业中,如开凿岩石、砌墙等作业会产生大量粉尘。建筑工人在工作时,若没有proper的防护措施,会吸入大量粉尘。其中,岩石开凿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含有较高比例的游离二氧化硅,长期吸入这种粉尘会逐渐损伤肺部组织。不同性别的建筑工人都面临这种风险,男性建筑工人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可能接触到更多的粉尘;女性建筑工人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小型建筑项目中也可能接触到粉尘。从生活方式来看,建筑工人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工作时间长,也增加了粉尘暴露的机会。
3.铸造行业:
铸造工艺中的混砂、造型、浇铸等环节都会产生粉尘。例如混砂过程中,砂粒与粘结剂等混合时会产生大量粉尘,工人吸入后,粉尘会沉积在肺部。铸造行业的工人年龄跨度较大,不同年龄段的工人肺部功能不同,年轻工人肺部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长期暴露也会有损伤;老年工人肺部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受到粉尘的侵害。病史方面,如果工人本身有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再暴露于铸造粉尘中,会加重肺部病变,增加患尘肺病的风险。
二、粉尘的特性
1.粉尘粒径:
粉尘的粒径大小是影响尘肺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粒径小于5微米的粉尘更容易深入肺部,到达肺泡部位。研究发现,直径在1-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以及直径小于1微米的细颗粒物(PM1),能够更轻易地穿透肺泡壁,进入肺泡间质,引发肺部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化。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不同粒径粉尘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的呼吸道较为娇嫩,对于小粒径粉尘的防御能力更弱;老年人的肺部纤毛运动功能减退,清除粉尘的能力下降,所以小粒径粉尘更容易在老年人群肺部沉积。
2.粉尘中的化学成分:
粉尘中的化学成分起着关键作用。例如,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导致尘肺病的可能性越大。当人体吸入含有高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后,二氧化硅颗粒会被巨噬细胞吞噬,但巨噬细胞无法分解二氧化硅,从而导致巨噬细胞死亡,释放出炎性介质,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进而逐步发展为肺纤维化。不同性别在接触不同化学成分粉尘时可能有不同表现,男性可能在从事一些高游离二氧化硅粉尘作业的行业中接触更多,而女性可能在一些接触其他化学成分粉尘的行业中暴露,但总体来说,化学成分对肺部的损害是共性的。对于有吸烟史的人群,吸烟会损伤肺部的纤毛和巨噬细胞功能,当再接触粉尘时,会进一步加重肺部的损伤,增加患尘肺病的风险;而有肺部感染病史的人群,肺部本身处于炎症状态,接触粉尘后,炎症反应会更加剧烈,更容易发展为尘肺病。
三、防护措施的缺乏
1.个体防护装备使用不足:
在很多粉尘作业环境中,工人没有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护服等。防尘口罩的过滤效率如果不达标,或者工人没有正确佩戴防尘口罩,就无法有效阻挡粉尘的吸入。不同年龄的工人在防护装备使用上可能存在差异,年轻工人可能对防护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老年工人可能因为身体感觉等原因没有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女性工人在一些岗位上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防护装备的适配性不如男性,也容易导致粉尘暴露。从生活方式角度看,如果工人工作繁忙,可能会忽视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增加了患尘肺病的风险。
2.工作环境的通风设施不完善:
一些工作场所的通风设施不足或不完善,导致粉尘在工作环境中积聚,增加了工人的粉尘暴露浓度。例如,一些小型的矿山开采点或者建筑施工场地,通风设备简陋,无法有效排出粉尘,使得工人长时间处于高粉尘浓度的环境中。不同年龄的工人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儿童在类似环境中由于身体发育未成熟,受影响更大;老年工人在通风不良环境中,肺部功能已经有所下降,更容易出现肺部病变。性别方面,女性可能在一些通风设施较差的岗位上工作时,由于身体生理特点,对粉尘的耐受性相对较弱。病史方面,如果工人有呼吸道疾病病史,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加重病情,增加尘肺病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