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压不高的青光眼即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视神经供血不足、遗传、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视力变化、视野缺损、视神经改变等,诊断需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野检查等,治疗包括降低眼压、改善视神经供血、神经保护治疗等,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早期诊断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视功能。
一、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视神经供血不足: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存在视神经血液供应异常,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等的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视神经纤维因缺血而受损。例如,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血流减少的情况,这可能是视神经供血不足的表现。
遗传因素:遗传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风险相对较高,相关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增加发病几率。
血管调节功能异常:患者的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存在障碍,对眼压变化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眼压波动的适应能力较差。当眼压处于正常范围时,由于血管调节异常,仍可能导致视神经的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视神经损害。
二、临床表现
视力变化:早期视力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视力逐渐下降。这是因为视神经受损导致视觉传导功能障碍,影响了视网膜成像信号向大脑的传递。
视野缺损: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重要表现之一。患者可出现各种类型的视野缺损,如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管状视野等。例如,旁中心暗点通常出现在注视点的旁侧,逐渐扩大后可影响中心视力;鼻侧阶梯表现为鼻侧视野像楼梯一样逐步缺失。视野缺损的程度和类型与视神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相关。
视神经改变: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颜色变淡、杯盘比增大等改变。视神经乳头的神经纤维层变薄,通过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可更清晰地观察到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
三、诊断方法
眼压测量:采用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值在正常范围(一般为10~21mmHg),但需注意24小时眼压波动情况,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眼压的昼夜波动异常。
眼底检查:包括直接检眼镜、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或三面镜检查等。观察视神经乳头的形态、颜色、杯盘比等,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情况。
视野检查:常用的视野检查方法有静态视野检查、动态视野检查等。通过视野检查可以发现早期的视野缺损,如上述提到的各种类型的视野异常。例如,Humphrey视野分析仪是常用的视野检查设备,能够较为精确地检测视野的变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等。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会明显变薄,通过定期的OCT检查可以监测病情的进展。
眼底血管造影: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等,有助于评估视网膜和视神经的血管灌注情况,发现是否存在血管灌注不足等异常。
四、治疗措施
降低眼压:虽然眼压在正常范围,但仍可通过药物、激光或手术等方法进一步降低眼压,以保护视神经。药物治疗可选用前列腺素类似物、β-受体阻滞剂等降眼压药物;激光治疗如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等;手术治疗有小梁切除术等,但手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考虑。
改善视神经供血: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片等,以增加视神经的血液供应。研究表明,改善视神经供血有助于减缓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进展。
神经保护治疗:目前有一些药物处于研究或临床应用阶段,如神经营养因子类药物等,试图通过保护视神经细胞,延缓视神经的损害。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正常眼压性青光眼非常罕见,若有类似表现,需详细询问家族史、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眼压、视神经和视野的变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评估病情。
老年患者:老年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全身性疾病对眼部病情的影响。例如,使用降眼压药物时需考虑对心血管、血糖等的影响,同时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更好地控制青光眼病情。
女性患者:女性在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视神经供血等产生影响,需加强眼部监测。妊娠期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更年期女性要关注自身的内分泌变化对视眼病情的可能影响,定期进行眼压、视野等检查。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若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可能加重视神经的损害,需劝导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配合眼部疾病的治疗,促进病情的稳定。
总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一种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眼部疾病,通过综合的治疗措施,尽可能延缓病情的进展,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