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出血可引起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相关表现及发热。呕血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黑便因血液经肠道消化形成硫化铁所致且不同人群表现有别;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轻度时成人有轻度头晕乏力等,中重度时循环系统和其他系统表现各异;贫血不同年龄症状不同,受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发热因血液分解产物吸收引起,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老年人及有基础感染病史者需注意鉴别。
一、呕血与黑便
(一)呕血
1.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呕血颜色可能因出血量、出血速度及出血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幼儿不能准确表达病情,需密切观察。成人呕血多呈棕褐色或鲜红色,棕褐色多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致,鲜红色提示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
2.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因心理因素对出血症状感知略有不同,不过这并非本质差异。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刺激胃黏膜,易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更易出现呕血症状;有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粗糙食物者,也会增加胃黏膜损伤风险,引发呕血。
4.病史相关: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若溃疡活动期出血,多表现为呕血,且可能有周期性上腹痛病史;有肝硬化病史者,多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呕血常为鲜红色,量大。
(二)黑便
1.形成机制:血液经肠道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质地黏稠似柏油样,称为柏油便。
2.不同人群表现:儿童黑便可能因不能准确表达,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成人黑便若出血量少,可能只是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肉眼可见黑色便提示出血量相对较多。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黑便可能是原有疾病活动出血的表现,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出现黑便,提示肠道黏膜出血。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一)轻度出血表现
1.一般情况:轻度失血时,成人可表现为轻度头晕、乏力,脉搏可能轻度增快,一般不超过100次/分钟,血压可无明显下降或轻度下降。儿童轻度失血时,可能出现精神稍差,活动较平时略减少,脉搏增快相对儿童来说,年龄越小,同等失血量下脉搏增快可能越明显。
2.不同人群差异: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轻度失血时可能就较早出现头晕等不适,且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对失血的代偿调节能力不如年轻人。
(二)中度及重度出血表现
1.循环系统表现:中度失血时,成人脉搏可增快至100-120次/分钟,收缩压可下降,低于90mmHg,舒张压升高;重度失血时,脉搏细速,可超过120次/分钟,收缩压明显下降,低于70mmHg甚至更低,舒张压极低或测不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湿冷,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儿童中度失血时,脉搏增快更显著,可能超过120次/分钟,血压下降明显,因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量占比相对大,休克症状出现更早更明显;重度失血时,儿童可能出现休克面容,如精神萎靡、反应差,四肢厥冷等。
2.其他系统影响:各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尿量减少,因为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老年人还可能因本身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失血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更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如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
三、贫血相关表现
(一)症状
1.不同年龄贫血表现:儿童急性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时,婴儿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哭闹,喂养困难;幼儿及儿童可能表现为面色苍白、甲床苍白,活动耐力下降,如玩耍后易疲劳、气喘等。成人则表现为面色、睑结膜、甲床苍白,活动后心悸、气短等,重度贫血时,即使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心悸、气短。
2.性别与贫血: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可能因月经等失血情况,对贫血的耐受性相对男性稍差,同样程度贫血时,女性可能更早出现明显不适症状。
3.生活方式与贫血:长期营养不良者,本身可能存在造血原料缺乏,急性消化道出血后贫血更易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有吸烟习惯者,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加重贫血相关的缺氧症状。
4.病史与贫血:原有贫血性疾病患者,如地中海贫血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后贫血会更严重,且病情变化可能更复杂,需要更积极的处理来纠正贫血及控制出血。
四、发热
(一)机制与表现
1.发热原因:急性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分解产物被吸收,可引起吸收热,一般体温在38.5℃以下。不同人群发热表现略有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成人一般体温相对较平稳,多在38℃左右。
2.各因素影响: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合并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发热,需注意与单纯吸收热鉴别。有基础感染性疾病病史者,如既往有肺炎病史,急性消化道出血后更易因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而发热,此时发热可能伴有其他感染相关症状,如咳嗽、咳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