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会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月经不调、面色萎黄、白带清稀量多等症状,且这些症状与年龄、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如年轻女性长期节食减肥、过度劳累等易出现相关症状,中年女性因生理变化等易受影响,老年女性本身脾肾功能减退更易出现。
一、畏寒肢冷
具体表现:女性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时,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机体,会出现明显的畏寒怕冷,尤其以四肢末端更为显著,即使在温暖环境中也常有手脚冰凉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冬季会更为严重。从中医理论角度,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阳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阳气亏虚,温煦功能失常,就会导致畏寒肢冷。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与机体代谢率降低有关,阳气不足使得身体产热减少,从而出现怕冷表现。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对于年轻女性,如果长期节食减肥、过度劳累,会损伤脾肾阳气,更容易出现畏寒肢冷;中年女性由于生理上经历经、孕、产、乳等,气血消耗较多,若不注意保养,也易出现脾肾阳虚,导致畏寒肢冷;老年女性本身阳气渐衰,脾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此类症状。
二、腰膝酸软
具体表现: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脾肾阳虚,肾精不足,骨髓失养,会出现腰膝酸软无力的症状,女性会感觉腰部和膝盖部位酸软不适,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甚至影响日常的行走、坐立等活动。从中医理论分析,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滋养筋骨,就会出现腰膝酸软。现代医学中,可能与腰部肌肉、骨骼的血液循环不畅,以及肾脏功能轻度减退等因素有关。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年轻女性若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会影响腰部气血运行,加之可能存在脾肾亏虚的潜在因素,易出现腰膝酸软;中年女性由于生育等因素,腰部筋骨易受损,若脾肾阳气不足,就会加重腰膝酸软的症状;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衰,骨骼退变,若脾阳也不足,更容易出现腰膝酸软。
三、神疲乏力
具体表现: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精能化气,脾肾阳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经络失于充养,会出现神疲乏力的症状,女性会感觉全身疲倦,缺乏精力,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日常活动如工作、家务等都会感到力不从心。中医认为,脾肾阳气虚弱,推动气血运行的力量不足,导致全身脏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出现神疲乏力。现代医学中,可能与机体能量代谢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导致的代谢率降低,以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情况有关。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年轻女性若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耗伤脾肾气血,容易出现神疲乏力;中年女性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若不注意调理脾肾,也易出现神疲乏力;老年女性本身气血渐衰,脾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神疲乏力的情况。
四、月经不调
具体表现:脾主统血,肾主生殖,脾肾阳虚,气血不足,会影响冲任二脉,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月经不调表现。常见的有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减少,颜色淡暗等。从中医理论来讲,脾阳虚则统血无权,肾阳虚则生殖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则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从而出现月经不调。现代医学中,可能与内分泌失调,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年轻女性若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会影响内分泌,加之可能存在脾肾亏虚,易出现月经不调;中年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如更年期临近等,若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更容易出现月经不调;老年女性绝经后,脾肾功能进一步衰退,也可能出现月经相关的紊乱情况,但多表现为绝经后的异常阴道出血等情况,需警惕妇科疾病。
五、面色萎黄
具体表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会出现面色萎黄无华的表现,女性面部皮肤失去红润光泽,显得暗淡发黄。中医认为,脾失健运,气血生成不足,不能滋养面部肌肤,故面色萎黄。现代医学中,可能与贫血等导致的面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不足有关。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年轻女性若存在挑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气血生成不足,出现面色萎黄;中年女性若过度劳累、情绪不佳,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成,进而出现面色萎黄;老年女性脾胃功能减退,气血生化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面色萎黄。
六、白带清稀量多
具体表现: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带脉,导致带脉失约,会出现白带清稀量多的症状,白带质地稀薄,颜色清淡,量较多,且没有明显的异味等异常情况。从中医理论分析,脾肾阳虚,寒湿内生,湿浊下注于胞宫,损伤带脉,就会出现白带清稀量多。现代医学中,可能与妇科炎症中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局部抵抗力降低,导致阴道分泌物异常有关,但需注意与其他妇科疾病进行鉴别。
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年轻女性若不注意经期卫生、性生活卫生等,容易导致寒湿之邪侵袭,损伤脾肾,出现白带清稀量多;中年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变化,若脾肾阳气不足,也易出现此类白带异常;老年女性绝经后,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脾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白带清稀量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