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性幽门梗阻有呕吐、腹痛、营养不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表现及相应体征表现,呕吐多为餐后量大宿食且有酸臭味,腹痛为上腹胀痛或隐痛且呕吐后可暂缓,营养不良致体重下降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有口渴等表现及相应体征,腹部可见胃型和蠕动波等,全身有消瘦等表现,各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
特点:是瘢痕性幽门梗阻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餐后一段时间,呕吐量大,呕吐物多为宿食,有酸臭味,不含胆汁。这是因为幽门梗阻导致胃排空障碍,食物在胃内潴留时间过长,发酵后产生异味。例如,患者可能在进食数小时后出现呕吐,呕吐物量可达1000-2000ml。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患者呕吐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由于幽门梗阻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更为明显。儿童患者呕吐后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因为营养缺乏影响身体机能。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呕吐导致身体虚弱,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方面受影响更大。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胃部病变引发幽门梗阻,进而影响呕吐情况。例如,长期暴饮暴食、进食不规律的患者,幽门梗阻引发的呕吐可能更频繁。
病史: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幽门梗阻及相应呕吐表现,因为溃疡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幽门瘢痕性狭窄。
腹痛
特点:上腹部疼痛,多为胀痛或隐痛,疼痛有一定规律性,呕吐后可暂时缓解。疼痛是由于胃蠕动增强以克服梗阻,胃肌强烈收缩引起。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腹痛表述可能不如成人准确,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要仔细观察其腹部体征来判断腹痛情况。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态影响对腹痛的感知和描述。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腹痛,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使胃部痉挛,加重腹痛程度。
病史:有胃部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相关,如溃疡病患者的腹痛多与进食有关,幽门梗阻引发的腹痛在呕吐前后有相应变化。
营养不良
特点:由于长期呕吐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患者可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红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等营养不良指标异常。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幽门梗阻导致的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身高、体重增长,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例如,儿童患者身高体重可能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的标准值。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因关注自身形象,对营养不良导致的外观变化更为敏感。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如偏食、挑食等会加重营养不良程度,而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
病史:有长期胃部疾病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为疾病影响了营养的消化吸收。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特点:严重呕吐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引起脱水,表现为口渴、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等。同时,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钾血症、低氯血症等,可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腹胀等。例如,低钾血症时患者可出现四肢软弱无力,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低氯血症可引起碱中毒相关表现,如手足抽搐等。
年龄因素:儿童对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迅速的病情变化。婴幼儿患者可能出现前囟凹陷、尿量减少等更为明显的脱水表现,电解质紊乱时心律失常等表现可能更隐匿但危害较大。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在生理周期等情况下,电解质紊乱可能对身体的影响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与患者的水分摄入和丢失情况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出汗后未及时补充水分等会增加发生风险。
病史:有幽门梗阻病史且呕吐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为其胃排空障碍导致体液丢失难以有效纠正。
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
可见胃型和蠕动波:医生检查时可发现上腹部膨隆,可见胃蠕动波,从左季肋部向右上腹部移动,有时能看到胃型,这是由于胃扩张所致。例如,在空腹时用手轻轻叩击上腹部,可闻及振水音,提示胃内有大量潴留物。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腹部体征可能因腹壁较薄而更容易观察到胃型和蠕动波,但也可能因腹部脂肪厚等因素影响观察效果,需要更细致的检查方法。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腹部脂肪分布可能影响胃型和蠕动波的观察清晰度。
生活方式: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胃部病变严重的患者,腹部体征可能更典型。
病史:有长期胃部疾病病史且病情进展的患者,腹部体征更明显,如胃型和蠕动波更易被察觉。
全身体征
消瘦:患者体型消瘦,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这是长期营养摄入不足和疾病消耗的结果。
年龄因素:儿童消瘦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外观上与正常儿童差异明显,可能出现头发枯黄等表现。
性别因素: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消瘦可能影响其社交等生活方面。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的患者,全身消瘦表现更突出。
病史:有慢性消耗性胃部疾病病史的患者,全身消瘦体征更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