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是因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疾病,其心电特点包括右心室肥大相关改变(心电轴右偏、V1导联R/S≥1、aVR导联R/q或R/S≥1)、心律失常相关表现(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ST-T改变(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或倒置),且特殊人群(老年、女性、有特殊生活方式)肺心病心电特点有差异,心电特点可辅助肺心病诊断、评估及预后,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全面判断。
一、肺心病的定义及心电产生基础
肺心病即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所决定,正常心脏电活动有其特定的传导途径和规律,而肺心病时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会导致心电特点发生相应变化。
二、常见肺心病心电特点
(一)右心室肥大相关改变
1.心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轴范围在-30°~+90°之间,肺心病时由于右心室肥厚,心电轴常右偏,可大于+90°。这是因为右心室除极向量增大,主导了心电轴的方向。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肺心病患者心电轴右偏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女性和男性在这方面无绝对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都与右心室肥厚程度相关。
2.V1导联R/S≥1
正常V1导联多呈rS型,R/S<1。当存在右心室肥大时,V1导联R波增高,S波变浅,表现为R/S≥1。这是右心室肥厚在胸导联上的典型表现,与右心室除极时间延长、除极向量增大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肺心病患者,如长期吸烟的肺心病患者可能因肺部病变更重,该心电改变可能更明显。
3.aVR导联R/q或R/S≥1
正常aVR导联多呈rS型,R/q或R/S<1。肺心病右心室肥大时,aVR导联R波增高,出现R/q或R/S≥1的改变。其发生机制与右心室肥厚导致心电向量变化相关,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该心电特点更应引起重视。
(二)心律失常相关表现
1.房性心律失常
肺心病患者常见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房性心律失常。这是因为肺心病时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内环境紊乱可影响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肺心病患者由于心脏功能储备下降等因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都与肺部病变程度及全身内环境状态密切相关。例如长期处于缺氧环境的肺心病患者,更容易出现房性心律失常。
2.室性心律失常
肺心病患者也可出现室性早搏等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肌缺氧、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心肌重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肺心病患者,可能因这些因素加重心肌损害,从而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三)ST-T改变
1.ST段改变
肺心病患者可出现ST段压低或抬高。ST段压低多见于心肌缺血,肺心病时由于右心室肥大等导致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可能出现ST段压低;ST段抬高相对较少见,若出现ST段抬高需排除其他心肌病变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肺心病患者ST段改变的意义类似,均与心脏的缺血缺氧状态及结构功能改变相关,有长期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更应关注ST段变化。
2.T波改变
T波可出现低平、倒置等改变。T波改变与心肌复极异常有关,肺心病时心肌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可影响心肌复极过程,导致T波改变。例如老年肺心病患者可能因心肌细胞老化等因素,T波改变相对更为常见,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病情越重,T波改变可能越明显。
三、特殊人群肺心病心电特点的差异
(一)老年肺心病患者
老年肺心病患者由于心脏传导系统老化、心肌顺应性下降等因素,心电特点可能更不典型,但右心室肥大相关改变如心电轴右偏、V1导联R/S≥1等仍可能出现,且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护理和诊断时需更加细致,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电改变可能被其他疾病掩盖,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二)女性肺心病患者
女性肺心病患者在心电特点上与男性无本质差异,但在治疗和护理中需考虑女性特殊生理情况,如妊娠相关肺心病(虽然相对少见,但也需考虑),妊娠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影响心电变化,在诊断和处理时要兼顾妊娠因素,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可能影响心电判断或对妊娠有不良影响的检查或治疗措施。
(三)有特殊生活方式肺心病患者
长期吸烟的肺心病患者,由于吸烟导致肺部病变加重,缺氧更明显,心电改变可能更显著,如右心室肥大相关表现可能更突出,且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在治疗中应强调戒烟的重要性,以改善肺部及心脏的氧供情况,从而可能对心电特点产生积极影响;有酗酒史的肺心病患者,酒精可导致心肌损害,加重心肌缺氧等情况,心电改变可能更为复杂,在临床诊疗中需详细询问生活方式相关信息,以全面评估病情和心电特点。
总之,肺心病的心电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心电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辅助肺心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