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黄斑变性是影响视网膜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分为干性和湿性,有年龄、遗传等危险因素,通过眼底检查、OCT等诊断,干性无特效治疗,湿性可通过抗VEGF药物等治疗,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眼部防护、定期检查预防。
一、定义
视网膜黄斑变性是一种影响视网膜黄斑区的退行性病变,黄斑区位于视网膜中心部位,是视力最敏锐的区域,主要负责精细视觉和色觉等功能。
二、分类及特点
(一)干性黄斑变性
1.发病情况:较为常见,约占黄斑变性患者的80%-90%,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2.病理表现:主要是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吞噬功能下降,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形成玻璃膜疣。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早期可能仅有视力轻度下降、视物模糊等表现,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中心视力渐进性下降,视物变形等情况相对不突出,但视野中会逐渐出现暗点。
(二)湿性黄斑变性
1.发病情况:约占10%-15%,相对干性黄斑变性发病年龄可能相对更早一些,通常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且女性发病风险略高于男性。
2.病理表现:是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容易渗漏、出血和瘢痕形成。病情进展较快,视力下降明显,常出现突然的视物变形、中心暗点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视力会迅速恶化。
三、危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组织等会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干性黄斑变性在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明显升高,湿性黄斑变性也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且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
(二)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基因的突变可能增加患黄斑变性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黄斑变性患者,那么亲属患该病的可能性比普通人群要高。例如,一些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功能相关的基因异常可能遗传给后代,使后代易患干性或湿性黄斑变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吸烟是湿性黄斑变性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增加湿性黄斑变性的发病几率。长期吸烟者患湿性黄斑变性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
2.光线暴露: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等有害光线下,会损伤视网膜黄斑区的细胞。例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没有适当防护措施的人群,患黄斑变性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其他疾病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增加,容易导致视网膜血管病变,影响黄斑区的血液供应,进而增加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黄斑变性的几率比血压正常人群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视网膜的血液循环,使黄斑区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物质,增加黄斑变性的发生可能性。
四、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1.眼底镜检查:直接观察眼底黄斑区的形态、颜色等情况,干性黄斑变性可见黄斑区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紊乱等;湿性黄斑变性可见黄斑区新生血管、出血、渗出等改变。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眼底血管的情况。干性黄斑变性可见玻璃膜疣的荧光表现;湿性黄斑变性可清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渗漏等情况,是诊断湿性黄斑变性的金标准。
(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能够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可准确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是否有水肿、新生血管等情况,对于黄斑变性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发现干性黄斑变性的玻璃膜疣在OCT上的特征性表现,以及湿性黄斑变性的视网膜下积液、新生血管等情况。
五、治疗现状
(一)干性黄斑变性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一些措施来延缓病情进展,如补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叶黄素等,研究表明长期补充这些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减少干性黄斑变性患者视力下降的速度。同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二)湿性黄斑变性
1.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通过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能够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减少血管渗漏和出血,从而改善患者的视力。一般需要多次注射,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激光治疗:对于一些局限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可以考虑激光光凝治疗,但激光治疗可能会对周边视网膜造成一定损伤,现在应用相对抗VEGF药物较少。
六、预防建议
(一)健康生活方式
1.戒烟:彻底戒烟,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湿性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
2.合理饮食:增加富含抗氧化剂、叶黄素、玉米黄质等食物的摄入,如绿色蔬菜(菠菜、羽衣甘蓝等)、橙色水果(橙子、芒果等)、鱼类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护视网膜。
3.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视网膜的血液循环,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
(二)眼部防护
在户外活动时,佩戴具有紫外线防护功能的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对视网膜黄斑区的损伤。
(三)定期眼部检查
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OCT等,以便早期发现黄斑变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尤其是有家族黄斑变性病史的人群,更应加强眼部检查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