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鼻窦炎有局部症状如鼻塞、脓涕、头痛或面部疼痛,全身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可能由感染(细菌、病毒)、鼻腔结构异常(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过敏(过敏性鼻炎)等因素引起;诊断通过鼻内镜、鼻窦CT等;治疗包括鼻腔冲洗、改善鼻窦引流;儿童需密切观察及安全护理,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及鼻腔黏膜情况。
一、严重鼻窦炎症状的表现
严重的鼻窦炎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局部症状:
鼻塞:因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以及脓性分泌物积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严重时可完全堵塞鼻腔,影响正常呼吸,尤其在儿童中,长期鼻塞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面部发育。对于儿童,还可能表现为张口呼吸、打鼾等,这是因为鼻腔堵塞后被迫用口呼吸,长期如此可能影响颌面骨的发育,导致腺样体面容等。
脓涕:鼻腔内会有大量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难以擤尽,颜色可为黄色、绿色等。儿童由于不会有效擤涕,可能出现鼻涕倒流至咽部,引起咳嗽等症状。
头痛或面部疼痛:不同类型的鼻窦炎头痛或面部疼痛的特点不同,如急性上颌窦炎常表现为上颌窦区疼痛,可伴有牙痛;急性额窦炎表现为前额部周期性疼痛,晨起后开始加重,中午最为剧烈,午后逐渐减轻;急性筛窦炎疼痛一般较轻,多位于内眦或鼻根部,也可放射至头顶部;急性蝶窦炎疼痛多位于颅底或眼球后,可放射至头顶和耳后。对于儿童,头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尤其是儿童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引起惊厥等情况。
全身不适:患者可能感到乏力、倦怠、食欲减退等,儿童则可能表现为精神差、玩耍时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严重鼻窦炎的可能病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严重鼻窦炎。例如,在感冒后,上呼吸道的细菌可能蔓延至鼻窦,引起鼻窦的化脓性炎症。
病毒感染:初始多为病毒感染,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导致鼻腔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加,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创造条件。儿童在冬季等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引发鼻窦炎。
鼻腔结构异常:
鼻息肉:鼻息肉可阻塞鼻窦开口,影响鼻窦的引流,导致鼻窦炎反复发作且症状严重。儿童鼻息肉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存在,如过敏性鼻炎长期不控制可能引发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会影响鼻腔的通气和引流,使鼻窦开口受阻,增加鼻窦炎的发生风险,尤其是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患者,鼻窦炎症状往往较为严重。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鼻中隔偏曲,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出现严重的鼻窦炎症状。
过敏因素:
过敏性鼻炎: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可引起鼻腔黏膜的过敏反应,出现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进而影响鼻窦引流,导致过敏性鼻窦炎。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较高,如果未能有效控制,容易发展为严重的鼻窦炎,且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
三、严重鼻窦炎的诊断方法
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如鼻黏膜充血、肿胀程度,脓性分泌物的来源,鼻窦开口是否有堵塞等。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需要在适当的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患儿的不适和抵抗。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能够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炎症程度,如鼻窦内是否有积液、黏膜增厚情况等。对于儿童,要注意控制辐射剂量,但在必要时仍需进行以明确诊断。通过鼻窦CT可以判断鼻窦炎是单窦还是多窦受累,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鼻窦MRI: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怀疑有鼻窦肿瘤等病变时可考虑使用,但一般不作为鼻窦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四、严重鼻窦炎的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提及药物时仅说名称)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鼻腔黏膜水肿,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溶液浓度,避免冲洗压力过大损伤鼻腔黏膜。一般可使用儿童专用的鼻腔冲洗器,冲洗液温度接近体温为宜。
改善鼻窦引流:对于因鼻腔结构异常导致鼻窦引流不畅的患者,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鼻息肉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等。儿童手术需要谨慎评估,充分考虑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五、特殊人群严重鼻窦炎的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严重鼻窦炎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如果儿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鼻腔冲洗等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鼻腔黏膜。同时,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摄入,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
老年人:
老年人严重鼻窦炎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考虑到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鼻腔黏膜相对脆弱,在进行鼻腔冲洗等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引起鼻腔出血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全身状况,如发热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但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退热方法或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