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由多种眼病和全身病引发,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表现,可通过眼底检查、FFA、OCT诊断,需针对原发病治疗、促进出血吸收,大量出血等需手术,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病因及注意事项。
一、眼底出血的定义
眼底出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它是指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入视网膜组织等眼底相关结构中。
二、常见病因
(一)眼部疾病相关
1.视网膜静脉阻塞
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高黏稠度等因素是常见诱因。例如,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会影响视网膜静脉的血液回流,导致静脉内压力增高,容易发生破裂出血。视网膜静脉阻塞时,阻塞部位的静脉血液瘀滞,血管壁受损,进而引起出血。
与糖尿病病程长短、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引起血管新生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眼底出血。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
3.视网膜血管炎
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如病毒感染可能引发视网膜血管的炎症反应,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累及视网膜血管,导致血管炎,进而引起眼底出血。
(二)全身疾病相关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视网膜动脉发生硬化,血管壁弹性下降,当血压波动较大时,硬化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突然升高,超过了视网膜血管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眼底出血。
2.血液病
像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容易出现眼底出血等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无法正常发挥止血功能,也易导致眼底出血。
三、临床表现
1.视力下降
眼底出血的量和部位不同,视力下降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出血发生在黄斑区(视网膜中央很重要的区域,负责精细视觉),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患者会感觉看东西模糊、变形等。例如,黄斑区少量出血就可能使患者无法清晰辨认物体的细节。而如果出血位于周边视网膜,早期可能视力下降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出血量增多波及到重要区域时,视力也会逐渐下降。
2.眼前黑影飘动
当眼底有出血时,血液在玻璃体腔内会形成混浊物,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蝇飞舞。这种症状在患者注视白色明亮背景时更为明显。
3.视野缺损
如果出血范围较大,累及到视网膜的不同区域,可能会导致相应的视野缺损。比如,视网膜某一区域出血,对应的视野范围内就会出现视物缺失的情况。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初步观察眼底视网膜的情况,看到是否有出血病灶、出血的范围等。但直接眼底镜检查有一定局限性,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可能观察不清。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
这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通过向静脉内注射荧光素钠,然后在不同时间点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有无血管渗漏、新生血管等情况,对于判断眼底出血的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FFA可以发现微动脉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以及新生血管等病变,有助于评估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能够提供视网膜厚度、分层结构等的高分辨率图像,有助于了解视网膜出血对视网膜各层组织的影响,比如是否累及黄斑区的神经上皮层等,对于评估预后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
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保持在平稳合理的范围。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的眼底出血,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根据病情可采取激光治疗等措施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2.促进出血吸收
可以使用一些药物促进血液的吸收,如活血化淤的中药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少量的眼底出血,机体自身有一定的吸收能力,通过使用促进吸收的药物可以加速这一过程。
3.手术治疗
当眼底出血量大,长期不吸收,或者伴有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例如,大量玻璃体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法吸收,且合并视网膜脱离时,玻璃体切割术可以清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复位视网膜。
六、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1.病因特点
儿童眼底出血相对少见,可能与先天性眼底血管发育异常、遗传性眼病等有关。例如,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畸形的儿童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
2.注意事项
儿童在诊断和治疗眼底出血时需要特别谨慎。由于儿童的眼部组织和生理功能处于发育阶段,检查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如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眼部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术后眼部恢复和全身情况。
(二)老年人
1.病因特点
老年人常见的病因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基础疾病较多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进而引发眼底出血。
2.注意事项
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眼底出血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例如,在使用药物促进出血吸收时,要注意药物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同时,在进行手术治疗时,要充分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在康复过程中,要提醒老年人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按照医嘱定期复诊,密切关注眼底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