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入路、鼻腔填塞等。

1.麻醉方式
通常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对于病情较轻、能够配合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局部麻醉;对于儿童患者或者病情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时会在鼻腔黏膜表面使用麻醉药物,使鼻腔黏膜感觉减退;全身麻醉则是通过静脉或吸入等方式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失去知觉和痛觉。
2.手术入路
通过鼻内镜可以清晰地观察鼻腔和鼻窦内部的结构。手术时,医生会将鼻内镜插入鼻腔,利用各种手术器械,如鼻窦钳、电钻等,去除鼻腔内病变的黏膜、息肉等组织,开放鼻窦的窦口,恢复鼻窦的正常引流。例如,对于上颌窦炎的手术,会通过下鼻道开窗进入上颌窦,清理上颌窦内的病变组织并开放窦口;对于额窦炎的手术,会通过额隐窝等部位进行操作,开放额窦的窦口。手术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正常的鼻腔鼻窦黏膜组织,以促进术后鼻腔鼻窦的恢复。医生会根据鼻窦CT等检查结果精确地进行操作,确保病变组织被彻底清除,同时避免损伤周围的重要结构,如眼眶、颅底等。
3.鼻腔填塞
术后可能会进行鼻腔填塞,一般使用凡士林纱条等。鼻腔填塞的目的是压迫止血,同时也可以起到支撑鼻腔、防止鼻腔粘连等作用。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填塞的松紧度,避免过度填塞引起不适或影响呼吸。填塞物一般会在术后1-2天根据情况逐步取出。
术后一段时间需要进行鼻腔冲洗。可以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鼻腔冲洗,目的是清除鼻腔内的血痂、分泌物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儿童患者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装置和冲洗液浓度,并且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防止冲洗不当引起呛咳等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