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解剖因素方面包括肛管解剖结构特点(肛管后正中线血供差易受损)和肛管狭窄(致肛管皮肤承受过度压力);排便因素有便秘(粪便干结致肛管直肠内压力高撑裂皮肤)和腹泻(粪便刺激致肛管皮肤反复损伤);其他因素包含感染(肛管周围感染致皮肤破损)、肛门括约肌痉挛(致肛管压力升高易撕裂皮肤)、年龄与性别因素(儿童易因发育及饮食问题、老年人因胃肠功能衰退,女性妊娠时可能有不同倾向)、生活方式因素(久坐少动易便秘、不良排便习惯致肛管皮肤压力增加)。
一、解剖因素相关原因
(一)肛管解剖结构特点
肛管处的皮肤相对固定,且肛管在排便时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和摩擦力。从解剖学角度看,肛管后正中线处血供相对较差,这使得该部位的组织在受到外力等因素影响时,更容易出现损伤,进而引发肛裂。例如,正常的肛管皮肤在日常排便过程中,若粪便过硬等情况,后正中线处就较其他部位更易受损,长期反复损伤可能导致肛裂的形成。
(二)肛管狭窄情况
部分人群存在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者因肛门部位的手术、外伤等导致肛管狭窄。当肛管狭窄时,排便时需要更大的力量来通过狭窄部位,这就会使肛管皮肤承受过度的压力,容易造成皮肤的撕裂,从而引发肛裂。比如先天性肛管狭窄的患儿,在婴儿期可能就会因排便困难而增加肛裂发生的风险。
二、排便因素相关原因
(一)便秘导致
长期便秘是引发肛裂的常见重要原因之一。当发生便秘时,粪便干结、粗大,排便时需要用力摒便,这会使肛管直肠内压力明显增高。过高的压力会导致肛管皮肤被撑裂,尤其是肛管后正中线这个相对薄弱的部位更容易受损。例如,一些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等原因容易发生便秘,进而增加了肛裂的发病几率;儿童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膳食纤维等,也可能出现便秘,增加肛裂风险。
(二)腹泻影响
频繁的腹泻也可能引发肛裂。腹泻时,粪便的刺激会使肛管皮肤处于相对敏感和脆弱的状态,而且多次腹泻导致排便次数增多,肛管皮肤反复受到粪便的刺激和摩擦,容易发生损伤,从而引发肛裂。比如一些患有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患者,频繁腹泻后可能出现肛裂情况。
三、其他因素相关原因
(一)感染因素
肛管周围的感染性疾病,如肛窦炎等,炎症可蔓延至肛管皮肤,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破损而形成肛裂。例如,肛窦炎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不断刺激肛管皮肤,就可能逐渐引发肛裂。
(二)肛门括约肌痉挛
某些因素可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比如肛门局部的炎症刺激、精神紧张等。肛门括约肌痉挛会使肛管压力升高,影响肛管的血液循环,当肛管皮肤受到粪便等刺激时,就更容易发生撕裂,进而引发肛裂。像一些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可能因肛门括约肌痉挛而增加肛裂发生的可能性。
(三)年龄与性别因素影响
年龄方面:儿童由于肛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且饮食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如挑食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相对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风险;老年人则因胃肠功能衰退等原因,便秘较为常见,也是肛裂的高发人群之一。
性别方面:一般来说,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腹腔压力增大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肛管的血液循环等,相对男性而言,肛裂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肛裂的发生与性别并没有绝对的特异性差异,只是在不同生理阶段可能有不同的发病倾向。
(四)生活方式因素影响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进而增加肛裂风险;另外,一些人有不良的排便习惯,如排便时长时间蹲坐看书、玩手机等,会延长排便时间,使肛管皮肤受到的压力增加,也容易引发肛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