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其发病机制包括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及破裂形成血栓等,易损斑块有薄纤维帽等特点,血压波动、剧烈运动、寒冷刺激、暴饮暴食等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如血压骤升加重心脏负荷、剧烈运动增心肌耗氧、寒冷致血管收缩痉挛、暴饮暴食加重心脏负担等。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内膜光滑,血流顺畅。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脂质(主要是胆固醇)等物质逐渐在冠状动脉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狭窄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长期的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等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此外,粥样斑块可能会发生破裂、出血、溃疡等情况,进而在斑块局部形成血栓,血栓会完全阻塞冠状动脉血管,使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完全得不到血液供应,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50-60岁以上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在绝经前相对女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略低,但绝经后风险逐渐升高,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二、斑块不稳定
1.易损斑块的特点
易损斑块具有薄的纤维帽、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丰富的脂质核心等特点。薄的纤维帽容易破裂,当纤维帽破裂后,内部的脂质核心等物质暴露于血液中,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易损斑块中的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会破坏血管壁的结构,使纤维帽变薄变脆弱。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促进易损斑块的形成。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体内的应激激素水平升高,也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斑块不稳定的风险。
三、其他诱发因素
1.血压波动
血压的剧烈波动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当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增加心脏的后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过高的血压可能会导致已经存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血管壁受到更大的压力冲击,容易引起斑块破裂。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没有良好控制血压,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血压急剧升高,就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血压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血压波动的影响。
2.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血液供应,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满足机体需求,这会使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对于本身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的人来说,就可能因为心肌耗氧量的急剧增加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年轻人如果平时缺乏运动,突然进行高强度剧烈运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增加。但一般来说,适度运动是有益的,只有过度剧烈运动才是风险因素。
3.寒冷刺激
寒冷刺激会使人体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同时,寒冷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可能会有所升高。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寒冷环境中更容易受到影响,需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后,胃肠道需要消化食物,会使心脏的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大量进食后血脂水平可能会短时间内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也容易诱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增加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有冠心病基础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