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婴幼儿回盲部生理特点及饮食因素有关,继发性与肠道器质性病变、机械性因素等有关;发病机制包括蠕动功能紊乱引发肠套叠,早期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致淤血水肿等,晚期可致肠壁坏死、穿孔及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
一、肠套叠的病因
(一)原发性肠套叠
1.婴幼儿时期的生理特点相关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这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婴儿期,回盲部约比成人位置高2-3个椎体,且回盲瓣呈唇样凸入肠腔,肠系膜相对较长,回盲部游动性大,当肠功能紊乱时,容易发生肠套叠。例如,6-12个月的婴儿,这个阶段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肠道蠕动不协调,就较易出现原发性肠套叠。
2.饮食因素
添加辅食阶段,婴儿的肠道对食物的性质和量的变化比较敏感。如果突然改变饮食,如从母乳转为牛乳喂养,或者添加新的辅食,肠道不能适应新的食物,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引发肠套叠。例如,从单纯母乳喂养过渡到牛乳喂养时,婴儿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被打破,消化酶的分泌可能不适应新的食物成分,进而影响肠道正常蠕动。
(二)继发性肠套叠
1.肠道器质性病变
肠息肉、肿瘤等肠道器质性病变可成为肠套叠的诱因。例如,肠息肉可作为导致肠套叠的“带头”肿物,使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肠息肉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当息肉较长时,由于肠蠕动的牵拉作用,容易引起肠套叠。肠道肿瘤,如成人的结肠癌,肿瘤本身占据肠腔空间,导致肠管局部的肠壁结构和蠕动异常,进而诱发肠套叠。
2.机械性因素
肠道蛔虫症也是继发性肠套叠的一个原因。当肠道内蛔虫大量聚集时,可作为异物刺激肠壁,引起肠管痉挛,从而导致肠套叠。例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感染蛔虫的概率较高,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可能引发肠套叠。另外,腹部手术、肠道外伤等也可能导致肠管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为肠套叠的发生创造条件。比如,腹部手术后肠粘连可能使肠管位置发生改变,当肠蠕动时,就容易发生肠套叠。
二、肠套叠的发病机制
(一)蠕动功能紊乱引发肠套叠
1.正常肠道蠕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肠道的蠕动是有规律的,有助于将食物残渣向前推进。肠道的蠕动由肠神经系统调控,肠壁的平滑肌按照一定的节律收缩和舒张,推动肠内容物运行。
2.蠕动功能紊乱时的变化
当各种诱因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时,例如原发性肠套叠中婴幼儿回盲部解剖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被打破。某一段肠管的蠕动可能突然增强,将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以婴幼儿为例,由于回盲部系膜相对较长且游动性大,当肠管蠕动异常时,容易发生套叠,近端肠管带着肠系膜套入远端肠管,形成肠套叠的病理结构。
(二)套叠部位的病理发展
1.早期病理改变
肠套叠发生后,套入部的肠管逐渐进入鞘部,随着套入的加深,肠壁血管受到压迫。初期主要是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肠壁淤血、水肿。肠黏膜分泌增加,肠腔内有血性渗出液与黏液混合,形成果酱样便。此时,肠壁的血液循环还未完全阻断,肠管的坏死尚未发生,但如果不及时处理,病情会进一步发展。
2.晚期病理改变
随着肠套叠时间的延长,套入部的肠管血运障碍逐渐加重,动脉供血也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肠壁坏死、穿孔。如果发生肠穿孔,肠内容物进入腹腔,会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这是肠套叠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例如,在继发性肠套叠中,由于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等因素,肠套叠发生后病理发展可能会更快,因为病变部位本身就存在肠壁结构的异常,更容易影响血运。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机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肠套叠发生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