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湿热的诊断需综合主要诊断标准(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次要诊断标准(既往风湿热史或风心病史、关节痛、发热、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增多、P-R间期延长)及链球菌感染证据(咽拭子培养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抗链球菌抗体增高),有两项主要诊断标准加一项次要诊断标准再加链球菌感染证据则高度提示小儿风湿热,同时要考虑小儿年龄因素及特殊人群表现。
一、主要诊断标准
1.心脏炎
新出现的杂音(如心尖区全收缩期或舒张中期杂音)、心脏增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小儿心脏炎相对较常见,在风湿热患儿中,心脏炎的表现因患儿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例如幼儿可能心脏增大表现更突出等情况。
2.多关节炎
一个以上的关节发生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通常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肘、腕、肩等关节,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表现。不同年龄小儿多关节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一般年龄较小的患儿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关节的炎症表现是多关节炎作为诊断标准的关键。
3.舞蹈病
特征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多见于儿童,女孩较男孩多见。舞蹈病的发生与风湿热累及神经系统有关,其表现为面部和四肢肌肉的不自主运动,在情绪紧张或注意力集中时加重,睡眠时消失等特点。
4.环形红斑
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的皮疹,多分布在躯干和四肢近端,时隐时现。环形红斑是风湿热较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之一,其出现与风湿热的免疫反应等因素相关。
5.皮下结节
为圆形、质硬、无压痛、可活动的小结节,直径约0.1-1cm,多位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侧,或枕部、前额头皮以及胸、腰椎棘突处等部位。皮下结节也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之一,提示风湿活动较明显。
二、次要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既往有风湿热病史或现患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痛;发热。发热在小儿风湿热中较为常见,体温可呈低热或中等度热等不同情况,但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等引起的发热相鉴别。
2.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计数增多;P-R间期延长。血沉增快是因为风湿活动时体内急性反应蛋白增加等因素导致红细胞沉降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也是反映炎症反应的指标;白细胞计数增多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P-R间期延长与风湿热累及心脏传导系统有关,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1.咽拭子培养阳性
咽拭子培养发现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是链球菌感染的直接证据。小儿咽部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容易定植的部位,通过咽拭子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该菌感染,而该菌感染是引发风湿热的重要前驱因素。
2.抗链球菌抗体增高
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anti-DNAseB)等抗体滴度升高。当小儿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因为风湿热通常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左右。
四、诊断综合判断
在诊断小儿风湿热时,需要结合上述主要诊断标准、次要诊断标准以及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进行综合判断。一般来说,有两项主要诊断标准加一项次要诊断标准再加上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高度提示风湿热。例如,患儿有心脏炎(主要诊断标准)和多关节炎(主要诊断标准),同时有血沉增快(次要诊断标准)以及咽拭子培养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链球菌感染证据),则高度考虑小儿风湿热的诊断。同时,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小儿风湿热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对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早产儿等,其风湿热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全面地进行评估和鉴别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