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尿失禁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原因包括年龄因素(婴幼儿期及学龄前儿童的正常生理情况)和饮水及生活方式因素(饮水过多、不良排尿习惯);病理性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尿路感染、膀胱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脑部病变、脊髓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发现小孩尿失禁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同时注意养成良好习惯和保持合理体重。
一、生理性原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期: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一般来说,1-2岁的幼儿膀胱容量小,且尿道括约肌发育未成熟,不能很好地自主控制排尿,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例如,大部分2-3岁的孩子开始能较好地控制白天排尿,但夜间可能仍有尿失禁情况,多数到5岁左右夜间排尿控制能力也能发育完善。
2.学龄前儿童:部分学龄前儿童可能因过度疲劳、睡眠过深等原因出现暂时性尿失禁。比如,孩子玩耍过度后身体疲劳,在睡眠中可能无法及时醒来排尿而发生尿失禁。
(二)饮水及生活方式因素
1.饮水过多:如果小孩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肾脏生成尿液的量会增加,超过膀胱的容量就可能导致尿失禁。例如,孩子在炎热天气或大量饮用果汁、汽水等后,排尿次数增多,若来不及去厕所就会出现尿失禁情况。
2.不良生活习惯:有的小孩可能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比如贪玩而长时间憋尿,之后膀胱过度充盈,排尿时就可能出现不自主漏尿现象。
二、病理性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先天性尿道下裂、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先天性尿道下裂会导致尿道开口异常,影响正常排尿;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甚至肾脏,可引起反复尿路感染,进而影响膀胱功能,导致尿失禁。研究表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在新生儿中的发生率约为0.5%-1%,需要通过超声、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2.尿路感染:小孩尿路感染时,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尿频、尿急,严重时可发生急迫性尿失禁。例如,女孩由于尿道短,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据统计,5岁以下女孩尿路感染发生率约为2%-3%。
3.膀胱功能异常:如神经源性膀胱,多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脊柱裂等)导致膀胱的神经支配异常,引起膀胱收缩功能障碍,出现尿失禁。脊柱裂患儿中约有30%-50%会伴有膀胱功能异常。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脑部病变:如脑积水、脑肿瘤等脑部病变可能影响大脑对排尿中枢的控制,导致尿失禁。脑积水患儿由于颅内压增高,可能会出现排尿控制障碍;脑肿瘤压迫相关神经结构也会影响排尿功能。
2.脊髓病变:脊髓损伤、脊髓灰质炎等脊髓病变可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受阻,影响膀胱和尿道的协调功能,引起尿失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儿中约有10%-20%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
(三)其他系统疾病
1.糖尿病:小孩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出现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若不能及时排尿就会发生尿失禁。同时,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膀胱神经功能,进一步加重尿失禁情况。
2.肥胖:肥胖的小孩可能因腹部脂肪堆积,增加腹压,对膀胱产生压迫,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尿失禁。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尿失禁的发生率比正常体重儿童高1.5-2倍。
如果发现小孩有尿失禁情况,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血糖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水和排尿习惯,保持合理体重等,以促进孩子泌尿系统和整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