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需多种检查。心电图检查中常规12导联可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及与年龄、基础病史关系,动态心电图能捕捉短暂性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检查针对复杂心律失常,明确机制,有相应适应证和检查过程;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功能,血液检查查电解质等,各检查对不同年龄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不同作用。
一、心电图检查
1.常规12导联心电图
是恶性心律失常诊断的基础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可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如室性心动过速表现为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宽大畸形,频率多在100-250次/分钟,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房颤动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一的f波,心室律绝对不规则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电图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心率随年龄不同而有正常范围,例如新生儿心率较快,1岁以内婴儿心率波动在110-130次/分钟等,通过心电图检查能发现与年龄不相符的心律失常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发现心肌缺血相关的ST-T改变同时合并心律失常情况。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性心律失常。对于怀疑有恶性心律失常但发作不频繁的患者非常重要。例如,有些患者心律失常呈间歇性发作,常规心电图可能无法记录到,而Holter可以记录到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作频率以及与患者症状的关系。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如患者处于日常活动、睡眠等不同状态时,Holter都能记录到相应的心电图变化,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Holter有助于评估心律失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等。
二、心脏电生理检查
1.适应证
对于诊断不明确的复杂心律失常,如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困难时,可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但儿童进行电生理检查需充分评估风险,因为儿童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与成人有差异。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明确心律失常的起源和机制,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检查过程
通过穿刺血管将电极导管送入心脏不同部位,记录心脏内的电活动。可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如是由于折返机制还是自律性增高引起等。例如,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检查中,可通过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明确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还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不同类型。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操作时需根据儿童的心脏大小等调整电极导管的参数等。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电生理检查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因为可能存在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等风险。
三、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对于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发现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肌病患者可能存在心肌肥厚、心腔扩大等结构改变,这些结构异常可能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不同,儿童超声心动图需根据年龄阶段判断各项指标是否正常。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超声心动图可动态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如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结合心律失常表现综合判断病情。
2.血液检查
包括电解质检查,如血钾、血镁等。电解质紊乱可引起心律失常,例如低钾血症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电解质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儿童的电解质平衡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风险,通过血液检查发现电解质异常并结合心律失常表现,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