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房室折返性、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自律性增高的房性、自律性房性、折返性房性及交界性心动过速等,其发病机制、好发人群及诱因各有不同,如房室结折返性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中青年,房室折返性预激综合征有遗传倾向且可由诱因诱发,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常发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等人群,不同类型心动过速在好发人群、发病机制及诱因上存在差异。
一、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中青年发病较多。其发生机制是在房室结内存在两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通路,形成折返环导致心动过速发作。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慢-快型和快-慢型等不同类型的房室结折返。在儿童中也可发生,且可能与先天性的房室结结构特点有关,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期相对较为常见,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导致,但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可能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可分为预激综合征(WPW综合征)相关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非预激综合征相关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是由于存在房室旁路,正常的房室传导通路之外有附加的旁路连接心房和心室。WPW综合征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可能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心动过速发作。非预激综合征相关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少见,其发生机制也是通过房室旁路形成折返环。
二、非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情况。儿童中如果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肌病变时也可能发生,年龄因素影响其基础疾病的发生概率,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若不注意休息、感染等可能诱发该类心动过速发作。
2.自律性增高的房性心动过速:
可由心脏本身的病变引起,如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也可见于某些药物影响(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素能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相关基础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诱发自律性增高的房性心动过速。
三、房性心动过速
1.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称为特发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在儿童中如果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时可能发生,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则风险更高,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肥胖等可能增加患基础心脏疾病的风险,进而诱发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2.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发生机制是心房内存在折返环,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其发病与心房的结构和电生理特性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在感染、劳累等情况下可能诱发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
四、交界性心动过速
1.交界性逸搏心律相关的心动过速情况:
当交界区的自律性增高时可形成交界性心动过速,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等心率减慢的情况下,机体为了维持心率而出现交界区自律性增高。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这种因心率减慢而继发的交界性心动过速情况,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可能导致心率调节功能下降,增加交界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