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型心律失常是心跳频率过快的一类心律失常,正常成人窦性心律频率60-100次/分钟,超100次/分钟且心律不规则或起源异常即属此类。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可因多种因素引起,儿童、女性特殊时期易出现,心电图示窦性P波规律、频率>100次/分钟)、房性心动过速(病因有器质性心脏病等,病史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易发生,心电图示心房率150-250次/分钟、P波形态不同)、心房扑动(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现规律“锯齿状”扑动波、心房率250-350次/分钟、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心房颤动(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女性绝经后风险可能增加,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f波、心室率极不规则)、室上性心动过速(各年龄段可发生,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电图示心率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儿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出现,心电图示心室率100-250次/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等)。其危害是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重要脏器灌注,还可加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损害;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分类及特点
窦性心动过速
可因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多种因素引起。在年龄方面,儿童由于新陈代谢旺盛,相对更容易出现因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比如剧烈运动后;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也可能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相关情况。其心电图特点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
房性心动过速
病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电解质紊乱等。在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心电图表现为心房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心房扑动
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电图特征是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心房率一般在250-350次/分钟,心室率可规则或不规则。
心房颤动
多见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孤立性房颤)。年龄越大,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越高,女性在绝经后相关风险可能增加。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心室率极不规则。
室上性心动过速
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多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但也可见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节律规则。
室性心动过速
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病、心肌炎等。儿童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为心室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QRS波群宽大畸形,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危害及相关影响因素
危害
快速型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如脑灌注不足可引起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导致晕厥;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对于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还可能加重心脏功能损害,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快速型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有关;老年人则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性别上,部分快速型心律失常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有差异,如心房颤动在老年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可增加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病史方面,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内分泌疾病病史(如甲亢)等的人群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概率明显高于无相关病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