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具有心率和心律增快且绝对不齐、心电图有P波消失代之以f波及RR间期绝对不等、血流动力学有心输出量减少和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症状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特点,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各有差异但核心特征一致。
心率增快:心房颤动时心房电活动紊乱,心室率通常较快,可超过100次/分钟,部分患者心室率可高达150-200次/分钟。在儿童中,若存在心房颤动,由于其心脏传导系统尚不完善等因素,心室率异常增快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更显著影响,如婴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表现,这是因为快速的心室率导致心脏舒张期缩短,心输出量减少,影响全身脏器灌注。对于老年人,快速心室率可能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心脏储备功能下降,难以适应快速的心率变化。
心律绝对不齐:听诊时心音强弱不等,心律完全不规则。这是由于心房无规律的颤动,心房收缩不协调,导致心室收缩的时间和力量不一致。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因心率变化快,这种心律不齐更难察觉,而老年人可能因听力等因素,对心音强弱不等的感知相对不敏感,但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心电图特点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在儿童心房颤动中,心电图上f波的表现可能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婴儿的心脏电活动更不稳定,f波的形态可能相对更不典型。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疾病,心电图上f波的识别可能需要更丰富的经验,但基本特征是P波被f波取代。
RR间期绝对不等:由于心室激动来自不规则的心房激动下传,所以RR间期差异很大。这一特点在诊断心房颤动中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老年人,通过心电图记录RR间期的绝对不等均可辅助诊断心房颤动。
血流动力学特点
心输出量减少: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输出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25%-40%。对于儿童,心输出量的减少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身体各器官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例如,长期心输出量不足可能导致儿童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老年人本身心功能储备差,心输出量减少更易诱发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已处于相对脆弱状态,难以承受心输出量的进一步下降。
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后,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左心房耳部,是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循环导致体循环动脉栓塞,如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等。在不同人群中,风险程度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流缓慢等因素,血栓形成风险更高,且一旦发生栓塞后果更严重,如脑栓塞可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儿童发生心房颤动时血栓形成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重视,若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风险可能增加。
症状特点
心悸:是常见症状,患者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等,因为儿童难以准确描述心悸感受,而更多通过行为变化体现。老年人可能因长期对心脏不适的感知,对心悸的耐受性相对不同,且心悸可能诱发其焦虑等情绪问题。
胸闷、气短: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可出现胸闷、气短症状。在活动时,这种症状可能更明显。儿童活动耐力相对较差,活动后胸闷、气短表现更突出,如玩耍一段时间后就出现呼吸急促、不愿意继续活动等。老年人活动后胸闷、气短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年轻人小,但一旦出现往往提示心脏功能已明显受损。
头晕、乏力: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乏力。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容易绊倒、记忆力减退等,因为脑供血不足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