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炎是肌肉和筋膜无菌性炎症反应,病因与劳损、受寒等有关,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等,实验室检查无特异,靠病史等诊断;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等致尿酸异常,诱因有高嘌呤饮食等,表现为单关节红肿热痛等,实验室有血尿酸升高等,靠典型表现等诊断,二者需与相关疾病鉴别。
一、定义与病因
筋膜炎
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其病因多与肌肉劳损、受寒、外伤等有关。长期的肌肉过度使用、不正确的姿势等可导致肌肉、筋膜反复受到牵拉,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颈部筋膜炎。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等是重要诱因,有慢性劳损病史者更易患病。
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其病因主要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常见诱因包括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等)、饮酒(尤其是啤酒)、药物影响(如某些利尿剂等)等。多见于中年男性,绝经后女性也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肥胖、患有代谢综合征等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筋膜炎
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有固定压痛点等。疼痛特点多为酸痛、胀痛,疼痛可随劳累、受寒等因素加重。例如,腰背部筋膜炎患者常感腰背部弥漫性疼痛,晨起或天气变化时加重,按压腰部可发现固定的压痛点。不同部位的筋膜炎有相应部位的特定表现,如足底筋膜炎患者行走时足底疼痛明显。
痛风
临床特点为突发单个跖趾、跗、踝关节等单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常在夜间发作。首次发作常呈自限性,数天或2周内可自行缓解,但易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痛风石,多见于耳廓、关节周围等部位,痛风石破溃后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相似,但男性发病更具普遍性,有高嘌呤饮食等生活方式者发作风险更高,有痛风家族史者更易反复发病。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筋膜炎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方面,超声检查可发现肌肉筋膜增厚、局部渗出等情况;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肌肉、筋膜的病变情况,如肌肉水肿、筋膜增厚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检查结果差异主要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影响病变程度从而影响检查表现。
痛风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尿酸升高,发作期白细胞可升高。影像学检查中,急性发作期关节超声可见关节积液等;X线检查早期可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后可出现关节骨质破坏、痛风石沉积等表现;CT及MRI检查对痛风石的显示更敏感,能更清楚地观察痛风石的分布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检查结果中血尿酸水平等指标可能因代谢差异有一定不同,有高尿酸血症病史者血尿酸升高更明显。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筋膜炎
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行诊断,结合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除了有腰部疼痛外,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神经根受压表现,而筋膜炎一般无神经根受压相关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如MRI等可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鉴别主要基于各自疾病的典型表现,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混淆,需仔细辨别。
痛风
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血尿酸测定及滑液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多关节受累,晨僵时间较长,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阳性;化脓性关节炎常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关节穿刺液可找到化脓性细菌,通过这些特征可进行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鉴别需考虑各自疾病的好发部位及特点,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需注意与类风湿关节炎等的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