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产后出血是分娩24小时后产褥期内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常见病因有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感染、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腹痛发热等,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B超、血常规、血HCG测定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药物、清宫、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术等,高龄、有剖宫产史、哺乳期产妇有特殊注意事项。
常见病因
胎盘、胎膜残留: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部分胎盘小叶、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复旧,子宫收缩不良,血窦不能及时关闭而导致出血。例如,在剖宫产术后,如果胎盘娩出不完整,残留的胎盘组织会持续刺激子宫,引发晚期产后出血。
蜕膜残留: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也可影响子宫收缩,导致晚期产后出血。尤其对于一些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蜕膜残留的概率可能更高。
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正常情况下,子宫胎盘附着面会在产后逐渐修复。如果子宫复旧不全,该附着面的血管不能有效关闭,就会导致出血。产妇如果合并有子宫内膜炎等情况,会影响子宫胎盘附着面的复旧,增加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
感染:产褥期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子宫复旧不良和血窦开放,从而引起晚期产后出血。如产妇产后不注意个人卫生,或有胎膜早破等情况,容易发生感染。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多见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因缝合技术、局部感染、子宫切口对合不佳等原因,导致愈合不良,血窦开放而出血。比如,剖宫产切口感染时,局部组织坏死,血管破裂,就会引发晚期产后出血。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多为间断性阴道流血,也可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阴道流血的量可多可少,若出血量大,产妇可出现面色苍白、心慌、乏力等贫血或休克表现。
腹痛、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下腹部疼痛,同时可能出现发热,提示有感染存在。
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产妇的分娩史,包括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有无产后感染等情况。
体格检查:通过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复旧情况,有无压痛等。
辅助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宫腔内有无残留物、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等。例如,B超显示宫腔内有强回声团,提示有胎盘或胎膜残留。
血常规:了解产妇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如血红蛋白降低提示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有感染。
血HCG测定:对于怀疑有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情况时,血HCG测定有重要意义。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使用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如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同时,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清宫术:若为胎盘、胎膜残留或蜕膜残留导致的出血,应行清宫术。操作时应轻柔,避免子宫穿孔,术后应将刮出物送病理检查。
子宫动脉栓塞术:对于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引起的严重出血,可考虑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栓塞出血的动脉,达到止血目的。
子宫切除术:对于经积极治疗无效,出血危及产妇生命时,应行子宫切除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子宫复旧能力可能相对较弱,且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增加。在产后应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加强子宫复旧的监测,一旦出现异常阴道流血,应及时就医。
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剖宫产史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中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是重要原因。此类产妇产后应注意休息,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若出现下腹部疼痛、阴道流血等情况,应尽早就诊,以便及时发现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等问题并进行处理。
哺乳期产妇:哺乳期产妇发生晚期产后出血时,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哺乳的因素。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产妇因出血导致的营养状况,保证产妇有足够的营养促进身体恢复,以维持正常的乳汁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