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二期的诊断包括临床检查(乳腺触诊、影像学检查如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和病理学检查(穿刺活检、手术活检);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乳房肿瘤切除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辅助治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各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史、肿瘤特征等个体化实施)。
一、浸润性乳腺癌二期的诊断
1.临床检查
乳腺触诊: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乳腺的生理结构有所差异,例如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触诊时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操作;老年女性乳腺组织萎缩,肿块相对更容易触及。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人群,触诊时需提高警惕,因为此类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筛查手段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钙化等病变。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乳腺X线摄影发现异常的概率可能会增加。通过乳腺X线摄影可以测量肿块的大小等指标,一般来说,二期浸润性乳腺癌在X线片上可呈现相应特征的肿块影。
乳腺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层次结构,有助于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可通过调整检查方法来获取有效信息。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有帮助,如多中心性病变等。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乳腺的不典型增生等病史,MRI检查可能会发现更细微的病变情况。
2.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包括细针穿刺活检和粗针穿刺活检等。通过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穿刺活检的操作风险略有不同,儿童一般不考虑此类检查,而成年患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遵循无菌等操作原则,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活检:对于通过其他检查高度怀疑为浸润性乳腺癌二期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活检,完整切除肿块进行病理诊断,明确肿瘤的分级、分期等重要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浸润性乳腺癌二期的治疗
1.手术治疗
乳房肿瘤切除术:适用于部分适合保乳的患者。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手术操作需考虑乳腺的外观等因素,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乳房的外形。在生活方式方面,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等,以促进伤口愈合。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手术前后需控制好血糖等指标,以降低手术风险。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风险评估更为重要,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术后患者的康复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等。
2.辅助治疗
化疗: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基因检测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化疗。对于年轻患者,化疗可能会对卵巢功能等产生影响,需要在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相关风险;老年患者在化疗时需关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化疗药物的选择会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等因素。
放疗: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放疗区域的皮肤反应等可能有所不同,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放疗对乳房皮肤的影响。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放射性肺炎等既往病史,放疗需谨慎。
内分泌治疗:如果患者的肿瘤细胞受体(如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可考虑内分泌治疗。对于有绝经相关情况的患者,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不同,如绝经前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等,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绝经状态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靶向治疗:对于HER-2阳性的患者,可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在治疗前需要进行HER-2的检测,靶向治疗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相关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等情况进行选择,同时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