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及围生期需加强有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病史孕妇监测与预防感染,监测胎儿发育;新生儿出生后要尽早开奶、监测胆红素水平、光疗预防;高危新生儿中早产儿要维内环境稳定,有溶血风险新生儿要及时检查干预。
一、孕期及围生期管理
1.孕妇方面
对于有过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病史的孕妇,孕期需加强监测。因为既往不良妊娠史可能提示存在某些遗传或母体-胎儿相关的因素,需要密切关注孕妇的健康状况,包括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等。同时,孕妇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避免接触可能影响胎儿胆红素代谢的有害物质,如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等。
积极预防孕期感染,感染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胆红素代谢机制。例如,一些病毒感染可能干扰胎儿肝脏的正常功能,增加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风险。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2.胎儿方面
在孕期通过超声等检查密切监测胎儿的发育情况,尤其是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发育。如果发现胎儿存在胆道发育异常等可能影响胆红素排泄的情况,要及时评估,并与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相应的监测和处理方案。
二、新生儿出生后的早期管理
1.及时开奶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在出生后1小时内就可开始母乳喂养。早期喂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胎便排出,而胎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尽早排出胎便可以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例如,有研究表明,早期开奶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延迟开奶的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还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进一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2.监测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出生后要密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对于足月儿,出生后24小时内、48小时内、72小时内都要进行胆红素监测;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监测的频率应更频繁。因为不同日龄、不同体重的新生儿胆红素的正常范围不同,通过定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例如,早产儿由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更容易出现胆红素升高,所以需要更密切地监测。一旦发现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光疗预防
对于存在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新生儿,如早产儿、有同族免疫性溶血风险的新生儿等,可早期进行光疗预防。光疗是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而通过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光疗时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用专门的眼罩遮盖眼睛,用尿布遮盖会阴部等,确保光疗的安全有效。例如,对于一些血清胆红素接近换血指征的早产儿,早期光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胆红素水平,避免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三、高危新生儿的特殊关注
1.早产儿
早产儿的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更低,胆红素代谢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所以对于早产儿,除了加强胆红素监测和早期光疗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如维持正常的体温、血糖等。因为体温不稳定、低血糖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胆红素的代谢异常。例如,低体温会影响新生儿的酶活性,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所以要将早产儿置于合适的温箱中,保持体温稳定在36.5-37.5℃左右。
2.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
对于有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风险的新生儿,要在出生后及时进行血型和相关抗体检查。一旦确诊溶血,要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胆红素水平。除了光疗外,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其他干预措施。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贫血情况,因为溶血可能导致贫血,严重的贫血会影响组织氧供,间接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对于ABO血型不合溶血的新生儿,若胆红素升高较快,可能需要提前干预光疗,并且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