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心脏正常节律外提前的心跳,分多种类型,引发因素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其危害包括影响生活质量,年轻人偶发影响较小但长期精神紧张会加重,老年人、女性特殊时期及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病者受影响更甚;对心脏功能有短期和长期潜在影响,短期频繁早搏会使心脏泵血功能受影响,长期可致心脏重构及加速心血管事件;还存在引发严重心律失常风险,室性早搏等更易引发,老年人及有严重心血管病者风险更高。
一、心脏早搏是什么回事
心脏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一次心跳。它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等类型。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窦房结发出电信号,依次传导至心房、心室来控制的。而发生早搏时,是心脏的某一部分心肌提前发生了电活动,从而导致心脏提前收缩。引发心脏早搏的因素较多,生理性因素包括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病理性因素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药物影响等情况。
二、心脏早搏的危害
(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1.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轻人,偶尔出现的生理性心脏早搏可能仅表现为心悸、漏跳感等不适,一般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如果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可能会加重这种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状态。而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有所减退,心脏早搏可能会使原有的心悸等症状更明显,进而影响睡眠质量等,降低生活舒适度。
2.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危害程度不同,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更年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心脏早搏的症状更易被感知,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相对更突出。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心脏早搏可能会频繁发作,进一步加重对生活质量的干扰,使患者更容易出现疲劳、焦虑等情况,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病史因素影响:本身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脏早搏,可能会使心肌缺血的情况更易发生,导致心绞痛等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对心脏功能的潜在影响
1.短期影响:偶尔发生的心脏早搏通常对心脏泵血功能影响较小,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可能会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减少。对于本身心脏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频繁早搏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恶化等情况在短期内出现进展。
2.长期影响:长期存在心脏早搏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可能会引发心脏重构。例如,房性早搏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心房扩大,进而引起心房纤颤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长期存在可能会导致心室重构,使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扩大,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长期心脏早搏会加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风险增加。
(三)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
1.不同类型早搏的风险差异:室性早搏相对房性早搏等更易引发严重心律失常。如果室性早搏呈成对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就有较高的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心室颤动是非常凶险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出现频繁室性早搏,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
2.年龄与风险关系: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原因,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较差,心脏早搏更容易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且老年人一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救治难度相对较大。
3.病史与风险关系:本身有心肌病、冠心病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脏早搏引发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显著升高。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肌存在缺血缺氧的基础,心脏早搏时心肌的电活动不稳定,更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