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相连肠腔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有特定表现,可通过超声、X线等检查诊断,治疗有空气/钡剂灌肠复位及手术等方式,护理需观察病情、饮食及心理护理,还可通过合理喂养等预防,特殊人群小儿肠套叠要特别关注各方面情况。
一、小儿肠套叠的定义与表现
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孩子会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膝缩腹,还可能伴有呕吐,初期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之后可含有胆汁,病情进展后还可能呕吐粪便样液体;腹部可摸到腊肠样肿块;便血是重要症状之一,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出现,呈果酱样黏液血便。
二、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肠套叠的断面特征,呈“同心圆”或“靶环”征,能明确肠套叠的部位、类型等情况,对患儿无辐射损伤,操作相对简便。
2.X线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套叠部位充盈缺损和“杯口状”阴影,对诊断肠套叠有一定价值,但对于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可能有局限性。
三、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1.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腹膜炎表现的患儿。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复位成功后患儿症状会明显缓解,腹部肿块消失,能够正常排气排便。
2.钡剂灌肠复位:原理同空气灌肠复位,也是通过注入钡剂来达到复位目的,但相对空气灌肠,钡剂可能会有一定吸收风险等问题。
3.手术治疗:若肠套叠时间较长(超过48小时),或经空气灌肠、钡剂灌肠等复位失败,以及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医生会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四、小儿肠套叠后的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腹部情况:观察患儿腹痛的程度、性质及腹部肿块的变化情况,若腹痛加剧、肿块增大或出现新的症状,提示病情可能有变化。
排便情况:注意观察患儿的排便次数、性状,如发现便血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饮食护理:在患儿病情稳定、恢复排气排便后,可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先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
3.心理护理:由于小儿患病后可能会因腹痛等不适而哭闹不安,家长也会比较焦虑,医护人员应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向家长解释病情和治疗过程,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同时安抚患儿情绪,营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利于患儿康复。
五、小儿肠套叠的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婴儿时期要按时添加辅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突然改变辅食的种类和数量,避免小儿肠道功能紊乱。例如,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时,先添加单一谷物类食物,观察无不良反应后再逐渐添加其他种类食物。
2.注意气候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物,防止腹部着凉,因为腹部着凉可能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增加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3.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的体位变化:小儿玩耍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剧烈的活动,以及突然的体位改变,如突然弯腰、翻滚等,这些可能会诱发肠套叠。
六、特殊人群(小儿)肠套叠的注意事项
小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肠套叠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都需要特别关注。对于新生儿肠套叠,由于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儿,在进行空气灌肠或钡剂灌肠复位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在术后护理中,要特别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尤其是臀部皮肤,因为小儿便血后容易出现红臀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小儿因身体虚弱而受凉,影响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