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心肌缺血坏死,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致淤血和灌注不足的综合征,左心衰竭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右心衰竭有体循环淤血表现;三者有联系,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等有关,也有病理生理、症状表现、诊断方法等区别。
一、心绞痛
(一)定义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痉挛,使得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供需失衡引发心绞痛。
(三)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特异性差异,但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是危险因素,有冠心病病史者更易发作。
二、心肌梗死
(一)定义
是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二)发病机制
多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完全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持续缺血缺氧超过20-30分钟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三)临床表现
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可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风险高,生活方式不良等可诱发。
三、心力衰竭
(一)定义
是由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输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包括心肌损害(如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负荷过重(如高血压、瓣膜病等)等多种因素,使心脏泵血功能减退。
(三)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咳嗽、咳痰、咯血等;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基础疾病人群有不同表现特点,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易患,不良生活方式等可加重病情。
四、三者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1.心绞痛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进展为心肌梗死,而心肌梗死可引发心力衰竭,三者都与冠状动脉病变等有密切关联,都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范畴,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2.都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三者的发生发展都有影响,例如老年男性、有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者,三者的发病风险均增高。
(二)区别
1.病理生理方面
心绞痛是心肌供需失衡但未发生心肌坏死;心肌梗死是心肌持续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出现淤血和灌注不足。
2.症状表现方面
心绞痛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3-5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长,多超过30分钟,不易缓解;心力衰竭有不同的淤血和灌注不足相关表现,如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的体循环淤血表现等。
3.诊断方法方面
心绞痛主要依靠症状、心电图(发作时ST段压低等)、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心肌梗死除症状外,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升高是重要诊断依据,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心力衰竭依靠症状、体征、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等检查来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