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中P波规律出现且频率大于心室率,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QRS波群,脱漏后PR间期又渐延长,房室传导比例常为3:2、4:3等,QRS波群脱漏后多正常;Ⅱ型中P波规律出现且频率大于心室率,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漏,若QRS波群正常阻滞部位在房室结,异常则在希氏束-浦肯野系统,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1、3:1等,儿童患者需考虑其心脏发育特点,老年患者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心电图表现更复杂,需结合整体心脏状况评估处理。
一、P波规律出现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在Ⅰ型中P波规律出现,P波频率大于心室率。Ⅱ型中P波也是规律出现,P波频率同样大于心室率。
二、PR间期变化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又重新开始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这种PR间期的进行性延长是其典型的心电图特征之一,随着病情发展,脱漏现象会有一定规律的出现。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脱漏。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其PR间期的恒定情况可能会因个体的生理差异有所不同,但基本特征是PR间期固定,然后出现P波后QRS波群的脱漏。
三、QRS波群特点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脱漏后的QRS波群形态通常多为正常,当然也可能因underlying的心脏病变等因素有一定变化,但一般来说相对接近正常形态。在儿童群体中,若发生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形态变化可能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需结合儿童的心脏生理特点来综合判断,儿童心脏处于发育阶段,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与成人有差异,不过心电图上QRS波群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是类似的。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若QRS波群形态正常,提示阻滞部位在房室结;若QRS波群形态异常,提示阻滞部位在希氏束-浦肯野系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阻滞部位不同会影响QRS波群的形态表现。比如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更易出现阻滞部位在希氏束-浦肯野系统的情况,从而导致QRS波群形态异常的概率相对增加;而儿童若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阻滞部位的判断同样需要结合QRS波群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儿童的心脏传导系统相对成人更具可塑性,但一旦出现异常阻滞,QRS波群形态也会有相应特征。
四、房室传导比例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比例常为3:2、4:3等。不同年龄人群房室传导比例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儿童的房室传导比例变化可能相对成人更灵活,但总体遵循一定的比例规律。例如在一些儿科研究中发现,儿童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传导比例也符合3:2、4:3等常见比例情况,但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年龄、心脏功能等因素来准确判断。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1、3:1等。不同年龄人群房室传导比例不同,老年人群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出现较高比例的房室传导阻滞,如3:1、4:1等;儿童若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同样有相应的表现,但相对老年人群可能比例相对低一些,这与儿童心脏传导系统的发育状况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心脏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P波、PR间期、QRS波群及房室传导比例等特征是相似的,在诊断和监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因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可能更复杂,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心脏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对心电图特征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