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奶可通过及时哺乳或吸奶、局部冷敷与热敷、按摩乳房、调整饮食、穿戴合适内衣来缓解,若涨奶伴发热、红肿加重、疼痛剧烈等异常需及时就医。及时哺乳或吸奶是有效缓解涨奶方法,按需喂养或用吸奶器吸出乳汁;涨奶初期冷敷,缓解后热敷;洗净手后从外侧向乳头轻柔按摩;控制汤类摄入,增加蔬果,选合适胸罩;出现发热等异常及时就医。
一、及时哺乳或吸奶
正常情况:婴儿的吸吮是缓解涨奶最有效的方法。婴儿频繁且有力地吸吮乳头,可刺激乳腺导管,促进乳汁排出。对于母乳喂养的妈妈,应按需喂养,宝宝饿了或妈妈感觉乳房胀了就可以让宝宝吸吮,每次喂奶尽量让宝宝将一侧乳房的乳汁吸空后再换另一侧。
特殊情况:如果宝宝暂时无法吸吮,比如宝宝生病等情况,妈妈需要用吸奶器及时吸出乳汁。吸奶器要选择合适的型号,保证能有效吸出乳汁,且使用时要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吸奶的频率可以根据乳房胀的程度来定,一般每2-3小时吸奶一次,每次吸奶时间15-20分钟左右,以乳房变软为宜。
二、局部冷敷与热敷
冷敷:在涨奶初期,乳房比较红肿热痛时,可以用冷毛巾或冰袋进行冷敷。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时间15-20分钟,间隔1-2小时可以再进行冷敷。需要注意的是,冰袋要用毛巾包裹一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
热敷:当乳房肿胀情况有所缓解,局部疼痛不是特别剧烈时,可以改用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疏通乳腺导管。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湿敷乳房,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哺乳期妈妈如果是剖宫产等情况行动不便,热敷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三、按摩乳房
正确按摩方法:妈妈可以洗净双手后,用温热的毛巾敷在乳房上,然后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按摩时可以采用环形按摩的方式,也可以用手指轻轻地将乳汁向乳头方向挤压,帮助乳汁排出。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乳腺组织。对于有乳腺管堵塞形成硬块的情况,按摩时可以在硬块部位轻轻打圈按摩,但是如果硬块伴有发热、疼痛加剧等情况,要谨慎按摩,及时就医。
特殊人群注意:产后身体比较虚弱的妈妈,按摩时要注意自身的体力情况,不要过度劳累。如果是有乳腺疾病史的妈妈,按摩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乳腺的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按摩操作。
四、调整饮食
控制汤类摄入:涨奶期间,妈妈要注意控制过于油腻的汤类摄入,如猪蹄汤、鲫鱼汤等。因为过多的汤类摄入可能会使乳汁分泌更加旺盛,加重涨奶的情况。可以适当减少汤类的量和饮用频率,选择一些清淡的饮食,如蔬菜汤、米粥等。
增加蔬果摄入: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菠菜、苹果、香蕉等。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对于缓解涨奶也有一定的帮助。哺乳期妈妈要保证饮食的均衡,但是要注意避免食用一些可能会引起乳汁分泌异常的食物,如一些具有回奶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麦芽等)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食用,不要大量进食。
五、穿戴合适内衣
选择合适胸罩:哺乳期妈妈要穿戴合适的胸罩,胸罩要选择棉质、舒适、支撑性好的款式。合适的胸罩可以托起乳房,减轻乳房的重量,缓解涨奶时的不适。胸罩的尺码要合适,不能过紧也不能过松。过紧的胸罩会影响乳房的血液循环,加重肿胀;过松的胸罩则起不到支撑作用。每天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乳房不受胸罩的束缚,晚上睡觉的时候最好取下胸罩,让乳房得到充分的放松。
六、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涨奶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乳房局部红肿加重、疼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等情况,可能是发生了乳腺炎等疾病,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哺乳期妈妈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影响宝宝的健康。同时,对于一些本身有乳腺基础疾病的妈妈,如乳腺增生等,涨奶时更要密切关注乳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