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按起源部位可分为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包括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和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病理性传导阻滞、折返激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有不同特点及相应处理方式。
一、按起源部位分类
(一)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多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儿童若因发热等因素也可能出现,一般积极处理原发病后心率可恢复。
2.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可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生理性情况,也可见于颅内高压、甲减、阻塞性黄疸等病理性情况,对于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病理性的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在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时与呼吸有关,一般无临床意义,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可见于某些心脏病患者。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通常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或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者需针对病因治疗。
2.房性心动过速: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等,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作时可能出现心悸等症状,需根据病情进行相应处理,如药物治疗或非药物的导管消融等。
3.心房扑动:心房呈规律的扑动状,可转为房颤,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治疗上可采用药物复律、电复律或导管消融等方法。
4.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等情况,可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治疗包括抗凝、控制心室率、转复窦性心律等。
(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由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可见于正常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一般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可针对病因治疗。
2.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终止发作,反复发作的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偶发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频发、多源等室性期前收缩需针对病因治疗。
2.室性心动过速: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可引起心悸、低血压、晕厥等,需紧急处理,如药物复律、电复律等。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等,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措施。
二、按发生机制分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如窦性心动过速时窦房结自律性增高,某些病理状态下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导致房性、室性等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
2.触发活动:由后除极引起,后除极分为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早后除极多见于长QT间期综合征等,迟后除极可见于心肌缺血、心衰、洋地黄中毒等情况,可引发心律失常。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传导阻滞:如房室结的生理性传导延迟,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2.病理性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处理方法不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等治疗。
3.折返激动: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发生机制之一,如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相关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通过导管消融等方法可破坏折返环路治疗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