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解剖因素(肛门后方肛尾韧带坚硬、伸缩性差且承受压力大易致肛裂)、便秘因素(粪便干结及排便时间长易损伤肛管皮肤)、外伤因素(器械检查及性生活不当可致肛管损伤)、感染因素(肛窦炎及肛周脓肿可引发肛管皮肤损伤),还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其他因素相关,如儿童与老年人肛裂成因不同,女性受特殊生理因素影响,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及有肛门直肠手术史者易患肛裂。
一、解剖因素
人体肛门部位的解剖结构特点可能是导致肛裂的一个重要原因。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的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粪便压力较大,所以肛门后方容易发生肛裂。例如,正常的肛管结构中,后方的组织弹性相对不足,在排便等因素影响下,就更容易出现损伤进而引发肛裂。
二、便秘因素
粪便干结:长期便秘的人群,粪便会变得干结、粗硬。当排便时,需要用力排便,这会使肛管皮肤受到强烈的机械性损伤。因为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时,对肛管黏膜及周围组织产生较大的挤压力,容易导致肛管皮肤撕裂。比如,一些便秘患者由于粪便长时间在肠道内积聚,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变得干硬,排便时就像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容易造成肛管损伤引发肛裂。
排便时间过长:有些人有长时间排便的习惯,如在厕所长时间玩手机等。长时间排便会使肛管长时间处于扩张状态,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同时也增加了肛管皮肤被干硬粪便损伤的风险,久而久之容易诱发肛裂。
三、外伤因素
器械检查损伤:在进行一些肛门直肠部位的器械检查时,如肛门镜检查,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肛管皮肤的损伤,从而引发肛裂。例如,检查时器械进入肛门的力度过大或角度不合适,就可能划伤肛管黏膜,为肛裂的发生埋下隐患。
性生活损伤:过于剧烈的性生活也可能导致肛管部位的损伤,尤其是对于一些性生活中姿势不当或用力过猛的情况,可能会引起肛管皮肤的撕裂,进而引发肛裂。
四、感染因素
肛窦炎:肛窦位于肛管齿状线部,形状像口袋,开口向上。如果肛窦发生炎症,炎症可能会蔓延到肛管周围组织,导致肛管皮肤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损伤,进而引发肛裂。例如,肛窦炎时,细菌等病原体在肛窦内繁殖,炎症扩散,刺激肛管皮肤,使皮肤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破损而形成肛裂。
肛周脓肿: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肛周脓肿如果向肛管皮肤方向破溃,也可能会导致肛管皮肤的损伤,引发肛裂。因为脓肿破溃过程中会对周围组织包括肛管皮肤造成破坏。
五、其他因素
年龄与性别:
年龄:儿童肛裂多与便秘有关,儿童往往饮食结构不合理,容易出现便秘,粪便干结导致肛裂;老年人肛裂则可能与肠道功能减退、便秘以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老年人肠道蠕动减慢,更容易发生便秘,而且肛门括约肌的弹性和收缩功能也有所下降,这都增加了肛裂发生的风险。
性别:女性肛裂的发生可能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及经期、孕期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孕期,增大的子宫可能会压迫肠道,导致排便不畅,容易引发便秘,进而增加肛裂的发生几率;经期时,盆腔充血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肛门周围的血液循环,使肛管皮肤更容易受损。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增加肛裂的发病风险。另外,一些不爱喝水、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的人,也容易出现大便干结,诱发肛裂。例如,长期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排便时容易损伤肛管皮肤。
病史因素:有肛门直肠部位既往手术史的患者,手术可能会对肛管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局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再次发生肛裂的风险增加。比如,曾接受过肛门直肠部位手术的患者,术后局部的瘢痕组织可能会影响肛管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在排便时就更容易出现损伤而引发肛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