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诊断需从病史与症状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与症状询问要考虑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和心脏相关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病毒学检查;心电图可见ST-T改变、各种心律失常;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心动图可看心脏结构和功能,心脏磁共振成像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来综合诊断心肌炎。
一、病史与症状询问
1.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心肌炎表现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在病毒感染后较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如肠道或呼吸道感染后数天至3周内起病;成人也可在感染后出现相关表现,但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感染肠道病毒后,可能较快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心肌炎相关表现。
2.生活方式:近期是否有过度劳累情况,过度劳累可能影响身体免疫等机能,增加心肌炎发生风险或影响症状表现。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大量吸烟、酗酒者,患心肌炎后病情可能更复杂。
3.病史:既往是否有心脏基础疾病,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的患者发生心肌炎时,病情可能更严重且诊断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影响。是否有病毒感染病史,如近期有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病史,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线索,因为很多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诱发的。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生命体征:测量心率、血压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异常,如心动过速或过缓,血压也可能有波动。例如,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的情况。
2.心脏相关体征:可闻及心音改变,如第一心音低钝;可能存在心律失常,通过听诊可初步发现早搏等心律失常情况;还可能有心界扩大等表现,儿童心脏相对较大,心界扩大在儿童心肌炎诊断中可能更易发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或cTnT)是重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炎患者心肌细胞受损时,血液中肌钙蛋白水平可升高。一般在症状出现后3-4小时开始升高,11-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例如,有研究显示,约50%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肌钙蛋白会升高。
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可能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但需注意,这些指标升高并非心肌炎特异性表现,其他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2.病毒学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PCR等方法检测血液、粪便等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检测到柯萨奇病毒核酸阳性,对诊断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有重要意义。
病毒抗体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病毒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高,提示病毒近期感染。如检测流感病毒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抗体滴度有显著变化时,有助于判断流感病毒相关心肌炎。
四、心电图检查
1.常见改变: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肌炎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病毒性心肌炎累及传导系统时。不同年龄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心肌炎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相对多样,需结合具体年龄特点分析。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心脏结构:可观察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运动情况等。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室腔扩大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更清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因为儿童胸廓薄,超声图像更易获取。
心脏功能:评估射血分数等心脏功能指标,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脏射血分数降低等心功能受损表现。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
诊断价值:是诊断心肌炎较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可发现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能清晰显示心肌炎症的部位、范围等,对于不典型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可发现心肌内局限性或弥漫性的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心肌水肿,有助于心肌炎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