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可致贫血,机制是长期出血致铁丢失多、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发缺铁性贫血,不同人群表现不同。需评估贫血程度分轻、中、重。治疗痔疮减少出血,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坐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纠正贫血可补充铁剂、饮食补充造血原料、重度贫血时输血。
一、明确痔疮引起贫血的机制
痔疮引起贫血主要是因为痔疮长期出血,尤其是内痔,其出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体内铁元素丢失过多,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当铁缺乏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起缺铁性贫血。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痔疮出血导致贫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可能因长期痔疮出血影响生长发育;女性可能因月经失血与痔疮出血叠加加重贫血;长期久坐、便秘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更易患痔疮,也更易因痔疮出血引发贫血;有长期痔疮病史且未有效控制出血的人群,贫血发生的风险更高。
二、评估贫血程度
1.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在90-110g/L之间,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轻度乏力、活动后轻度气短等表现,不同人群的耐受情况不同,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速度,女性可能在月经前后不适感加重。
2.中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在60-90g/L之间,会出现较明显的乏力、头晕、活动后心悸等症状,各年龄、性别人群都会受到影响,生活方式方面会感觉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病史较长者可能原有痔疮相关症状加重。
3.重度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低于60g/L,会出现严重的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症状,对各年龄段人群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情况,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
三、针对痔疮的治疗以减少出血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对于各年龄人群,都应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加重痔疮出血。儿童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挑食;女性要注意在月经期间更要保证大便通畅;有长期便秘病史的人群需重点调整饮食结构。
坐浴:可以使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痔疮症状,缓解出血。不同人群坐浴时需注意水温适宜,儿童坐浴时要有人看护,避免烫伤,女性经期避免坐浴。
2.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局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等,有消肿止痛、止血的作用,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儿童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女性使用时要考虑对月经等的影响,有基础疾病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3.手术治疗:如果痔疮出血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但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儿童一般不首选手术,女性要考虑手术对生育等方面的影响,有重要脏器疾病等病史的人群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四、纠正贫血
1.补充铁剂:根据贫血程度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常用方法,如硫酸亚铁等,但儿童应避免自行服用铁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女性要注意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能影响月经期间的不适,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要注意铁剂对胃肠道的影响。一般在补充铁剂后,血红蛋白会逐渐上升。
2.饮食补充造血原料:多吃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富含铁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肉类、蛋类等;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绿叶蔬菜等。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都应通过饮食补充这些造血原料,儿童要保证营养全面以促进生长发育,女性要注意饮食均衡维持身体正常功能,有特殊病史者要根据病史调整饮食中相关食物的摄入。
3.输血治疗:对于重度贫血患者,尤其是出现严重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或有重要脏器缺血表现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但输血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输血要特别注意血型匹配等问题,女性要考虑输血对月经等的影响,有输血相关禁忌证的病史人群严禁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