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是心包膜脏层和壁层发生纤维蛋白沉积的急性炎症,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因素引起,有胸痛、心包摩擦音等表现,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查诊断,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感染中结核杆菌感染曾是重要病因,现在也可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病原体直接侵袭心包导致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原体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发,老年人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易被细菌等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累及心包时可引发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女性患者相对可能更易患此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
肿瘤因素:原发性或继发性心包肿瘤,肿瘤细胞浸润心包,引起心包的炎症反应,肿瘤患者中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同肿瘤类型导致的心包炎机制有所不同。
其他因素:外伤、心肌梗死等也可能引发,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物质刺激心包可导致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有心肌梗死病史的人群需警惕。
临床表现
症状
胸痛:是主要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性,与呼吸运动相关,深呼吸、咳嗽或变换体位时疼痛可加重,疼痛部位可在心前区,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胸痛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仔细观察。
心包摩擦音:是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特异性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显,坐位前倾、深吸气时更易听到,不同人群听到心包摩擦音的情况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因病情表现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体征:可能出现体温变化,感染性病因导致的可能有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体温表现各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热时需密切监测。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aVR和V1导联ST段压低,不同导联的改变有助于判断心包炎的部位等情况,儿童心电图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需结合儿童生理特点分析。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腔内有无渗出等情况,早期纤维素性心包炎可能无明显渗出,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渗出,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心包的情况,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血液检查:感染性病因导致的会有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会有自身抗体等异常,不同病因导致的血液学改变不同,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血液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注意参考值差异。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敏感抗生素;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不同病因治疗药物不同,儿童用药需严格考虑年龄禁忌,优先非药物干预。
对症治疗:胸痛明显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儿童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而不是机械按体温等用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时,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表现,及时就医。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儿童对检查的耐受性,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需在专业人员操作下尽量让儿童配合。治疗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药物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女性:女性在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时,要注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变化与月经周期等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对药物治疗的可能影响,如一些免疫抑制剂对月经的影响等,需与患者充分沟通。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治疗时要更加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