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乳腺癌二级是基于Nottingham分级系统,从腺管形成、核分级和有丝分裂计数评估的中度分化浸润性乳腺癌,其腺管形成10%-50%、核分级中等异型、有丝分裂计数中等,预后介于一级和三级之间,治疗采用综合方案,不同人群如年轻、老年患者及不同分子分型患者有不同考量。
一、浸润性乳腺癌二级的定义
浸润性乳腺癌二级是对浸润性乳腺癌进行病理分级的一种结果。乳腺癌的病理分级通常采用Nottingham分级系统,主要从腺管形成、核分级和有丝分裂计数三个方面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总和来确定分级,二级属于中度分化的浸润性乳腺癌。腺管形成方面,二级浸润性乳腺癌腺管形成程度在10%-50%;核分级上,细胞的异型性中等;有丝分裂计数处于一定范围。
二、相关病理指标意义
1.腺管形成
腺管形成是判断乳腺癌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腺管形成良好意味着肿瘤细胞更接近正常乳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二级浸润性乳腺癌腺管形成在10%-50%,说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介于低分化和高分化之间,相对来说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没有高分化的那么“温和”,但也没有低分化的那么“aggressive”。
2.核分级
核分级反映了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二级浸润性乳腺癌的核分级为中等异型性,细胞的大小、形态不一致,细胞核的大小、形态和染色质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异常,但不如低分级的那么规则,不如高分级的那么极端异常。这意味着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
3.有丝分裂计数
有丝分裂计数表示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二级浸润性乳腺癌的有丝分裂计数处于特定范围,有丝分裂相对活跃程度中等,说明肿瘤细胞有一定的增殖能力,但不像高增殖活性的肿瘤那么快。
三、与患者预后等的关系
1.对预后的影响
一般来说,浸润性乳腺癌二级的预后情况介于低分级和高分级之间。与高分化(一级)的浸润性乳腺癌相比,二级的预后相对差一些,因为其分化程度不如一级那么好,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潜力相对更高一些;但与低分化(三级)的浸润性乳腺癌相比,预后又相对好一些。不过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趋势,实际预后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子分型等。例如,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身体机能较好,可能对治疗的耐受性更好,预后相对可能会比老年患者好一些;如果有淋巴结转移,预后会相对更差。
2.治疗方面的参考
在治疗选择上,浸润性乳腺癌二级的患者通常会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案,如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手术一般是首选,将肿瘤切除。对于有淋巴结转移风险或已经转移的患者,术后可能需要辅助化疗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如果是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能还会需要内分泌治疗;如果是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能会用到靶向治疗药物。
四、不同人群的考虑
1.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患浸润性乳腺癌二级时,需要更加关注治疗对生育功能等的影响。在化疗选择上,要考虑药物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育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的化疗方案。同时,年轻患者心理压力可能相对较大,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选择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在化疗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药物代谢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老年患者可能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在手术前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手术安全。
3.不同分子分型患者
如果是激素受体阳性的二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要根据患者的月经状态等选择合适的内分泌治疗药物,如绝经前患者可能会用到卵巢去势联合内分泌药物,绝经后患者可以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对于Her-2过表达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可以显著改善预后,但需要检测Her-2的表达情况来确定是否适合使用靶向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