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症新生儿溶血是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ABO和Rh血型不合,发病机制是母体抗体通过胎盘致胎儿红细胞破坏,临床表现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诊断靠血型、血清学、血常规检查,治疗有光照、药物、换血疗法,预防针对Rh阴性母亲注射免疫球蛋白,ABO无有效预防,预后因血型不合类型及患儿情况而异,多数ABO预后好,Rh重者可能留后遗症,特殊人群预后需关注。
常见血型不合类型
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O型血母亲体内存在天然抗A、抗B抗体,怀孕时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溶血。这种情况在第一胎就可能发生,发病率相对较高,但病情一般较轻。例如,有研究显示ABO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多数患儿经积极治疗可好转。
Rh血型不合: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时易发生。Rh阴性母亲首次接触Rh阳性胎儿血液后,体内会产生抗Rh抗体,若再次怀孕且胎儿仍为Rh阳性,抗Rh抗体可快速大量增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严重溶血。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病情往往较重,严重时可引起胎儿水肿、死胎等。
发病机制
当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进入母体后,母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坏,引发溶血。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O型血产生的抗A或抗B抗体为IgG抗体,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上的A或B抗原结合,启动溶血过程。
临床表现
黄疸: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一般较轻,进展相对缓慢;Rh血型不合导致的黄疸出现早且进展快,程度重,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胆红素水平急剧升高。例如,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可能在出生后几小时胆红素就超过危险值。
贫血:程度不一,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出现较严重贫血,可导致胎儿水肿、心力衰竭等。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贫血相对较轻。
肝脾肿大:由于溶血导致髓外造血活跃,患儿可出现肝脾肿大,Rh血型不合引起的肝脾肿大往往更为明显。
诊断方法
血型检查:检测母婴血型,若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或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提示有血型不合可能。
血清学检查:检测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水平,了解黄疸程度;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可确诊新生儿溶血。例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表明新生儿红细胞已被抗体致敏。还可检测抗体释放试验等,进一步辅助诊断。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儿贫血情况,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Rh血型不合溶血时往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明显降低。
治疗措施
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适用于大部分新生儿溶血患儿,不同日龄新生儿有相应的光照强度和时间要求,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
药物治疗:使用丙种球蛋白等药物,可封闭巨噬细胞Fc受体,减少红细胞破坏。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考虑患儿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
换血疗法:用于重症溶血患儿,如胆红素水平急剧上升、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等情况。通过置换出患儿体内致敏红细胞和胆红素,纠正贫血。换血时要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确保安全。
预防及预后
预防:对于Rh阴性母亲,在分娩Rh阳性胎儿后72小时内注射Rh免疫球蛋白,可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Rh血型不合溶血。对于ABO血型不合,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但孕期可进行相关抗体检测,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预后:大多数ABO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患儿预后良好,经及时治疗后黄疸可消退,贫血逐渐纠正。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部分患儿可好转,但严重者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等。低体重儿、早产儿等特殊人群在溶血发生时病情往往更复杂,预后需密切关注,要加强护理,根据其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以提高预后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