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惊厥有典型症状(全身性发作、局灶性发作)和伴随症状(发热、面色苍白等),不同年龄段特点不同(婴幼儿高发、全身性发作为主,年长儿相对少见、可局灶或全身发作),诱发因素有感染、体温、遗传等,相关风险有对神经系统潜在影响、再次发作风险,紧急处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并就医,后续要及时检查、预防再次发作及增强体质、学习急救知识。
全身性发作:最为常见,患儿会突然失去意识,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面部及四肢肌肉呈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在数秒至数分钟左右。例如,婴幼儿可能会出现全身肌肉抽动,肢体僵硬伸直或反复抖动,同时可能伴有口唇发绀等表现。这种发作与体温急剧升高有密切关系,多发生在体温骤升阶段。
局灶性发作:相对较少见,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如一侧肢体的抽动,而意识可能部分保留或完全保留。不过局灶性发作有时可能会发展为全身性发作。
伴随症状
发热表现:发烧惊厥往往是在发热的情况下发生,体温通常可高达38.5℃以上,多为突然高热引起惊厥发作。
其他表现:部分患儿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在发作过后,患儿可能会感到疲惫、嗜睡等。
不同年龄段发烧惊厥的特点
婴幼儿期
6个月至5岁的婴幼儿是发烧惊厥的高发人群。此阶段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稍微的体温波动就容易引发惊厥。婴幼儿发烧惊厥时抽搐形式多以全身性发作为主,而且可能在一次发热病程中仅发作一次,但容易复发。
年长儿
年长儿发烧惊厥相对较少见,且发作时的表现可能更接近成人的局灶性发作特点,但也可能出现全身性发作。与婴幼儿相比,年长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相对成熟些,不过如果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等情况,也可能引发发烧惊厥。
发烧惊厥的诱发因素及相关风险
诱发因素
感染因素:各种病原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如病毒感染(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感染等)。感染导致机体发热,进而引发惊厥。
体温因素:体温急剧升高是关键诱因,当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时,更容易刺激神经系统导致惊厥发作。比如患儿原本有低热,之后体温在几个小时内快速攀升至较高水平时,就可能发生惊厥。
遗传因素: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发烧惊厥的病史,那么后代发生发烧惊厥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相关风险
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如果发烧惊厥频繁发作或发作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对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一定影响,虽然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仍需重视。例如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等,但一般是在严重且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惊厥发作情况下才会出现。
再次发作风险:有过发烧惊厥病史的患儿,在以后发热时再次发生惊厥的可能性比正常儿童高。尤其是首次发烧惊厥发生在18个月以内、有癫痫家族史等情况的患儿,再次发作的风险相对更高。
发烧惊厥的紧急处理及后续注意事项
紧急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道引起窒息。可以轻轻将患儿的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等。
降温处理:如果患儿体温较高,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进行降温,但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尽快送患儿就医,在途中可以继续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后续注意事项
及时就医检查:患儿发生发烧惊厥后,应及时带其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进行脑电图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问题,排查病因。
预防再次发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关注患儿体温变化,一旦发现体温有升高趋势,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如使用退热贴、适量服用儿童适用的退热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等,将体温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降低再次发生发烧惊厥的风险。同时,要增强患儿的体质,减少感染的发生,因为感染是引发发烧惊厥的常见诱因之一。对于有过发烧惊厥病史的儿童,家长应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孩子再次发热惊厥时能正确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