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乳腺癌,需从健康生活方式、激素相关因素管理、定期筛查三方面入手。健康生活方式上要合理饮食(控制脂肪摄入、增加蔬果摄入)、适度运动;激素相关因素管理要注意避孕方式选择(避免长期用含激素复方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谨慎;定期筛查包括每月乳腺自查及40岁以上按不同情况进行乳腺超声和钼靶等专业筛查,高危人群筛查起始年龄提前、频率增加。
一、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
控制脂肪摄入: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应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取,如动物油、油炸食品等,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像橄榄油、鱼油等,有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构成影响雌激素代谢,进而与乳腺癌发生相关。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年轻人应从日常饮食开始培养健康脂肪摄入习惯,避免成年后因脂肪摄入过多埋下隐患;中老年人群则需更严格把控,降低饱和脂肪占比。女性群体相对男性更需关注,因为雌激素水平等因素与脂肪摄入对乳腺癌的影响关联更密切。
增加蔬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例如西兰花、橙子等,其中的抗氧化剂等成分有助于抵御体内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降低癌症发生风险。有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每日蔬果摄入量高的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低于摄入量低的人群。儿童期开始养成多吃蔬果的习惯,能为身体构建良好的抗氧化基础;育龄女性和更年期女性都应保证每天足够的蔬果摄入,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
2.适度运动
规律运动的益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降低乳腺癌风险。运动能调节内分泌,维持正常的激素水平,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不同年龄阶段运动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选择活泼的户外游戏等运动;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结合的方式;老年人则适合散步、太极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女性在各个阶段坚持运动都对预防乳腺癌有积极作用,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体能逐步增加强度,避免运动损伤。
二、激素相关因素管理
1.避孕方式选择
避免长期使用某些避孕药:长期口服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复方避孕药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可选择其他更安全的避孕方式,如避孕套、宫内节育器等。对于有性生活的育龄女性,在选择避孕方式时应充分了解不同避孕方法对乳腺癌风险的影响,咨询专业医生后做出合适选择。比如年轻未育女性,在权衡各种避孕方式利弊时,要清楚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优先考虑对激素水平影响小的避孕方法。
2.激素替代治疗谨慎
围绝经期女性注意:围绝经期女性若因严重潮热、盗汗等症状需要激素替代治疗时,应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进行,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激素种类和剂量,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因为激素替代治疗中使用的雌激素等激素可能影响乳腺癌发生风险,不同个体情况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判断是否进行及如何进行激素替代治疗。例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围绝经期女性,一般不建议首选激素替代治疗来缓解更年期症状,而会优先考虑非激素的干预措施来改善生活质量。
三、定期筛查
1.乳腺自查
不同年龄段自查方法:女性应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查,成年女性可在月经结束后一周左右进行,观察乳腺外观有无改变,如皮肤是否有橘皮样改变、乳头有无凹陷或溢液等,触摸乳腺有无肿块等。青春期女性也可逐渐学习乳腺自查方法,了解自身乳腺基本情况;育龄女性通过每月自查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中老年女性更要坚持自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癌发病风险有所上升。自查时要注意手法轻柔,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2.专业筛查
乳腺超声和钼靶检查:一般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5-54岁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55岁以后可每两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携带BRCA基因突变等,筛查起始年龄可提前,筛查频率也可能增加。青春期女性若有特殊情况,如有家族高危因素等,在医生评估下可能需要提前进行专业筛查;育龄女性中高危人群也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进行专业筛查,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