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需从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分析、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及特殊人群鉴别要点等方面综合判断。病史要关注年龄性别、既往及饮食用药史,临床表现有发作特点和症状演变;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尿尿酸测定及关节液检查;影像学有X线、CT及MRI;需与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等鉴别;儿童和老年痛风有各自鉴别要点。
一、病史采集与临床表现分析
病史方面
年龄与性别: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女性多见于绝经后。了解患者年龄和性别有助于初步推测患病可能性。年轻男性出现类似表现需警惕其他疾病;绝经前女性患痛风相对较少,若患病需排查是否存在特殊诱因。
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病史,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尿酸代谢,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相关。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尿酸排泄减少,易诱发痛风。
饮食与用药史:了解患者近期饮食中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的摄入情况,以及是否服用过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如利尿剂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血尿酸升高,引发痛风性关节炎。
临床表现方面
发作特点:痛风性关节炎多为突然发作,常于夜间或清晨起病,关节剧痛,最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足背、踝、膝等关节。观察关节发作的具体部位、起病急缓等有助于初步判断。
症状演变:急性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持续数天至数周可自行缓解;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若病情反复,会逐渐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表现。关注症状的演变过程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测定: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但需注意,急性发作期由于应激反应,血尿酸可能正常,需反复监测。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但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尿尿酸测定:测定24小时尿尿酸水平,有助于区分尿酸生成过多型和排泄减少型痛风。尿酸排泄减少型痛风患者尿尿酸<600mg/24h,尿酸生成过多型痛风患者尿尿酸>600mg/24h。
关节液检查:在关节腔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若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急性发作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慢性期可见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有圆形或弧形穿凿样透亮缺损等典型表现,有助于评估关节破坏程度,但对于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CT及MRI检查:CT对于发现早期尿酸盐沉积和微小骨侵蚀更敏感,MRI在软组织病变的显示上有优势,能更早发现关节病变,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多用于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情况。
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多累及双手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时间长,类风湿因子多阳性,X线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出现关节畸形、强直,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单关节、非对称性发作及典型尿酸盐结晶等表现不同。
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起病急,有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关节液为脓性,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与痛风性关节炎的无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关节液特征不同。
假性痛风:假性痛风由焦磷酸钙沉积所致,多见于老年人,累及膝关节等大关节,关节液检查可见焦磷酸钙结晶,X线可见关节软骨钙化,与痛风性关节炎的尿酸盐结晶不同。
银屑病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有银屑病皮疹病史,关节病变多累及远端指间关节,伴指甲病变,HLA-B27阳性率较高,与痛风性关节炎的表现有差异。
五、特殊人群的鉴别要点
儿童痛风:儿童痛风罕见,多与遗传代谢性疾病相关,如Lesch-Nyhan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详细询问家族史,结合基因检测等明确诊断,与成人痛风的病因、表现有明显不同。
老年痛风:老年痛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血尿酸水平可能不典型升高,且关节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尿酸代谢的影响,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