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常见并发症,发病率10%-40%,影响生活质量。发病机制与解剖结构改变、炎症反应有关。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预防需优化手术、早期康复训练、避免上肢损伤。治疗有压力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如老年、年轻、儿童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解剖结构改变:乳腺癌手术中往往会清扫腋窝淋巴结,破坏了上肢原本的淋巴回流途径,使得淋巴液回流受阻。正常情况下,上肢的淋巴液通过腋窝淋巴结等结构回流至血液循环,手术破坏后,淋巴液只能通过其他代偿途径回流,而这些代偿途径往往效率较低。
炎症反应:手术创伤以及后续可能发生的感染等情况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进一步加重淋巴系统的损伤,导致淋巴水肿的发生和发展。炎症细胞的浸润等会影响淋巴管道的通畅性。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上肢的肿胀程度、皮肤外观等,触诊可感知上肢组织的硬度等情况。例如,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对比,周长差异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一般认为上肢周径差异超过2cm时需高度怀疑淋巴水肿。
影像学检查
淋巴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向淋巴系统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可直观地显示淋巴系统的形态和回流情况,但由于其有创性,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放射性核素淋巴造影: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物质注入肢体,通过核素扫描来评估淋巴回流情况,具有无创、灵敏等优点,能够早期发现淋巴回流异常。
预防措施
手术操作优化:在乳腺癌手术中,尽量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减少对淋巴组织的过度清扫,保护淋巴回流途径。例如,对于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考虑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避免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降低淋巴水肿的发生风险。
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术后早期进行上肢的功能锻炼,如握拳、屈伸肘等动作,促进淋巴回流。一般建议术后24小时内开始进行轻度的上肢活动,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难度。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建立侧支循环,提高淋巴回流效率。
避免上肢损伤: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护患侧上肢,避免受伤、感染、过度负重等情况。例如,避免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抽血、输液等,防止加重淋巴回流障碍;避免患侧上肢提重物,防止因重力作用影响淋巴回流。
治疗方法
压力治疗
弹力绷带包扎:通过外部压力促进淋巴液回流,一般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根据患者上肢肿胀情况调整绷带的松紧度。
压力袖套:佩戴合适压力的袖套,可持续为上肢提供压力,帮助淋巴液回流。压力袖套有不同的压力等级,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
物理治疗
按摩:由专业人员进行手法按摩,促进淋巴液流动。按摩方向应从远端向近端,即从手指向腋窝方向按摩,帮助淋巴液向心回流。
短波治疗:利用短波的热效应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改善淋巴水肿症状。短波治疗需要在专业设备和人员操作下进行。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淋巴水肿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淋巴-静脉吻合术等,通过建立淋巴液向静脉回流的新通道来改善淋巴水肿情况,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更加注重适度原则,避免过度劳累导致上肢肿胀加重。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例如在使用压力治疗时要注意压力是否合适,避免因压力不当影响血液循环等。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往往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对于淋巴水肿带来的上肢外观改变和功能受限可能更为敏感。在康复训练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信心,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保护患侧上肢,避免因疏忽导致淋巴水肿复发或加重。
儿童患者(若有):儿童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康复训练应采用适合儿童的温和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肌肉发育的治疗方法。在选择压力治疗时,要选择适合儿童体型和生长阶段的压力装置,确保既能够有效治疗淋巴水肿,又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