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与女性性激素相关,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等有关,体征为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等,超声可见低等或高回声结节,MRI可准确判断情况,治疗有随访、药物、手术;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多发生于经产妇,症状有经量过多、痛经等,体征为子宫均匀增大、质硬有压痛,超声显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MRI可见子宫肌层异常信号灶,治疗有药物、手术,手术分子宫切除和病灶切除。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的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病理改变是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周期性出血导致子宫肌层弥漫性增厚或形成局限性结节。
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还可能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等,黏膜下肌瘤还可能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或排液。不同年龄女性患子宫肌瘤后,因激素水平不同,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月经改变对生育的影响。
子宫腺肌病: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痛经多在月经开始时出现,且逐渐加重,疼痛常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性交疼痛等症状,经产妇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症状,与生育导致的子宫损伤等因素有关。
体征特点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活动度好;黏膜下肌瘤子宫多呈均匀增大,有时宫颈口扩张,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
子宫腺肌病: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辅助检查区别
超声检查
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内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结节周围有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通过超声可以准确测量肌瘤的大小、数量及部位,有助于评估病情。
子宫腺肌病:超声表现为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或小片状低回声区,有时可见子宫肌层内有小的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病灶区血流信号增多。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更高,能更清晰显示子宫肌层的病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肌瘤:MRI可准确判断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及变性情况,能清晰显示肌瘤与子宫肌层的界限,对于鉴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等有重要价值,在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子宫腺肌病:MRI表现为子宫肌层内异常信号灶,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边界不清,能较好地显示子宫腺肌病的病变范围和程度,有助于与子宫肌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差异
子宫肌瘤
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年龄较大女性因接近绝经,肌瘤有自行萎缩可能。
药物治疗:可选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通过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缩小,缓解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再次增大。适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改善症状或接近绝经年龄需过渡到自然绝经者。
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经宫腔镜进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不同年龄患者选择手术方式需综合考虑,年轻患者更倾向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而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子宫腺肌病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痛经症状;对于有生育需求或近绝经期患者可试用GnRH-a治疗,用药后可使子宫缩小,症状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可复发。
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切除术和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的患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需求或年轻的患者,但术后复发风险较高。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患者,需根据孕周、症状等综合评估处理方式,尽量保障母婴安全。



